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媛媛 《新闻知识》2012,(6):101+103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测的事件或者灾祸。由于突发事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人们无法预知突发事件的进程,这往往会吸引众多受众的兴趣,发展成为受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则折射出媒体的发展水平和媒体记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接近性的含意接近,就是靠近。新闻学给接近性的定义是:某一新闻事件和受众距离的远近或某个问题与受众的关联程度如何。一般地说,人们对于自己接近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重大新闻事件,是指备受媒体和大众普遍关注的、影响广泛的、具有轰动效应的话题性新闻事件,通常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个显特征就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吸引注意力的磁场。广告策划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重大新闻事件的这种磁场效应,吸引受众的“眼球”,那将收到非常好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轰动一时的“高露洁事件”刚落下帷幕,发生在泗县大庄镇的“疫苗事件”又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也许,在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切实感受之后.新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件事关公众生命健康,社会大众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就有一种本能的知情欲望,对于媒体来说,这不啻是吸引受众的绝佳时机。但是,新闻媒体在“高露洁事件”中的表现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空穴来风的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风险性并不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来得小。  相似文献   

6.
刘垚 《新闻窗》2010,(2):42-44
当前,中国新闻有两大热点。一是重庆打黑,二是足坛打黑。对于涉黑新闻,受众一向关注。因此,也是媒体花大力气报道的领域。竞争激烈在所难免,各家媒体在标题制作上下大功夫.以吸引更多眼球。作为一个体育新闻编辑,在足坛打黑事件报道中,得一孔之见,在此贡献出来,博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7.
灾难在任何社会都备受人们关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自然也就成为记者和公众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领域。对于媒体和记者来说,面对灾难性事件,媒体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记者应如何把握此类事件的报道?怎样报道才能使灾难性事件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记者都要认真思考和准确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罗华 《传媒》2017,(8):1-1
通过标题来吸引读者关注,这是媒体的客观需求,做好标题也应该是媒体的追求。据笔者了解,《人民日报》的总编室每年都会搞一个标题大赛,动员报社的编辑记者做好标题,从报纸标题的角度来吸引读者,吸引受众。  相似文献   

9.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各路媒体都趋之若鹜,大肆炒作。而在我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考虑,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向来严格关,媒体对这些事件也表现得十分“调”。如今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堵塞信息将会带来舆论失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灾害、事故危难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能够吸引足够的注意力,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由此,为争取“第一时间”或吸引眼球而导致的报道不实等现象也多次出现。这不仅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形象,也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媒体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当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对于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如何既能及时报道又能正确引导公众心理,是媒体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瑶 《新闻世界》2013,(2):52-53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已很难脱离网络,传统媒体已不再是大众获得信息的唯一通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正在出现融合和互补的趋势,许多发轫于网络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地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由于网络信息接收和发布的广泛性,在海量的信息中,受众很难注意到某些事件,这就需要网络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该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引发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的情况下,经常听到一些平面媒体的文字记者感叹日子不好过,对于与电视竞争受众的关注、抢报热点新闻也颇感悲观。尤其对于事件性新闻的现场报道,更觉得是“镜头一扫,不用写稿。”  相似文献   

14.
一、维权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鞭挞丑恶、揭露黑暗、扶正祛邪的批评性报道普遍得到受众的欢迎,一些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领导对此类报道也十分重视,在新闻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它作为吸引受众的一个卖点、亮点。虽然批评性报道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些记者的人身权益却时常受到侵害,这在新闻圈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了。福建某记者由于进行批评性报道遭到曝光对象的恶意报复,家里住宅玻璃连遭枪击。某省会电视台记者在报道非法黑车事件中,遭到黑车车主的无理攻击、谩骂…  相似文献   

15.
略论体育新闻摄影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新闻摄影是媒体(这里主要指报纸和网络)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体育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已满足不了人们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的需求,人们还想全方位了解赛事以及参与活动当中的人和事,这是关注体育的受众的普遍心理。在大众物质生活极大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迫切的背景下,体育更能激发人们的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08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和成功举办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媒体有必要加大体育报道内容,体育新闻摄影记者也应该为供职的媒体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新闻图片。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在体育新闻摄影中除了抓取比赛进程中精彩的竞技瞬间外,还应将体育新闻摄影的表现拓展到在色彩、庆祝、幽默、悲伤的表现上,从而丰富体育新闻摄影的报道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当今党报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宫正 《记者摇篮》2005,(10):59-6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电视新闻的收视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纯教化功能的新闻节目已难以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也让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受众、吸引受众,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具有更强的贴近性.而在这一点上.民生新闻因为其定位,具备更强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8.
戴世富 《新闻界》2003,(2):35-35,54
重大新闻事件,是指倍受媒体和大众普遍关注的、影响广泛的、具有轰动效应的话题性新闻事件,通常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吸引注意力的磁场。广告策划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重大新闻事件的这种磁场效应,吸引受众的“眼球”,那将收到非常好的广告效果。 那么,如何利用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广告策划才能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讲故事。故事是一种文体,它以悬念、情节等具有事件变化的要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人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故事,以记者的经验来说,在任何地方与厂长、经理、工人们聊天,也从来不难耳闻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道理。许多人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是一种新  相似文献   

20.
梁磊 《新闻传播》2012,(3):100-101,104
对于大部分的受众来说,最能吸引眼球的节目,无疑是现场直播。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重大庆典,又或者是大型晚会,这种"零时差、零距离"的感官体验,总是最能牵动受众的神经。相比而言,回顾类节目则显得有些尴尬,在输赢已知,悬念已揭晓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受众,让他们停下手里的遥控器,这个命题足够考验节目编导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