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国纯 《辽宁教育》2010,(11):49-51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紧紧抓住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征,让小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力,使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当代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原理,挖掘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立足教育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学校以“学做真人”,“培养生活力、创造力”作为教育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日后的“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中也提倡“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正是学生这种渴望改变原有生活的动机,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政治学科的每一本教材上都印着相同的两个字——“生活”,这体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学科教学着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6.
张伟 《广西教育》2014,(9):38-39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生活教育。即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如皋课改过程中地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指以设计好“活动”的学习单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只有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只有真正正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活力。为此,彭镇学校将《中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确立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玲玲 《时代教育》2007,(9Z):124-124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用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涪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潘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兰先芳 《职教论坛》2006,(12X):14-16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现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0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以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围绕“为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做准备”来建构课程体系.以便实现培养“有本领、有教养”的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情中“探”——在探究中认识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中,教师在安排主题活动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应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素材,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要求对素材进行筛选。恰当地选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内化为学生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薛小平 《广西教育》2013,(46):28-2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只有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与生活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丧失兴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改变以“课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实施生活化教学,以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7.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让教育成为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为了学生生活的幸福,这应该是教育的本旨。落实刘延东同志讲话精神,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其一,贯彻教育方针,牢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较严重弱智学生生活化教育课程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课题要求将“生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和实施“生活教育”的理念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得到了一定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张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小学学生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交往在农村,他们与农村生活休戚相关,农村生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取之不尽,为农村小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淀。农村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农村实际。我校地处农村,在对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农村生活教育资源,融合农村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初中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将“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初中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作为编写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堂、学生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将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指导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