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应比除数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除法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练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中,从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分法和算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看制小学第四册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进教学的,这时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5.
<正>"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表内除法"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余数除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学生初次接触"余数",认识竖式计算除法,更是以后学习复杂余数除法的基础,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教好"有余数的除法"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6.
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因其计算结果有余数,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此外,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竖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横式竖式的读写法及应用题单位名称的确定,都比表内除法复杂。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教学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经历过二年级上学期《平均分》的学习,以及表内口算除法的熟练掌握,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数目比较小的物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每份数。如何让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为后续的两次分一分及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9.
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子平 《山东教育》2003,(10):38-38,44
前几天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几节计算课,这几节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相似的,都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列算式计算。比如其中一节是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教师让学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又让学生把9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我问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这节课教师设计的意图很明确,是由学生学过的知识,即没有余数的除法,过渡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即“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10.
葛颖华 《贵州教育》2011,(16):31-33
“有余数除法”在老教材中的一般教法是先教无余数除法竖式,下一课时再教有余数除法竖式。按此教法教下来,我发现先教无余数除法竖式时学生体验不到除法算式书写格式的优越性以及除法与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有何区别;在列有余数除法竖式时,竖式的被除数的下面本该写除数和商的乘积,学生往往受无余数除法竖式的负迁移直接写被除数,每次总要...  相似文献   

11.
对比,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  相似文献   

12.
竖式记录每一步计算的过程。要理解其算理,就要在教学中做好情境意义、操作过程与竖式记录的关联。“有余数的除法”单元的核心目标有两个:(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2)理解除法竖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竖式。从有余数的除法开始学习除法竖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竖式的合理性。同时,学习除法竖式的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含义。  相似文献   

13.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14.
有余数除法是一节经典的老课,使用老教材时笔者也执教过多次,都是先教无余数除法竖式,下一节课教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次教下来,发现先教无余数除法竖式时,学生体验不到除法算式书写格式的优越性,除法竖式为何与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不同;在列有余数除法竖式时,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竖式的被除数的下面,  相似文献   

15.
除法的基本意义分两种,一种是包含除,一种是等分除,无论是哪一种,总存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也就是直观操作中的不够分、有剩余的现象。学生在没有学习用分数、小数表示商之前,用余数来作为整数商的后缀是必要的过渡手段,这时,商不变的定律对余数就失去了约束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1~53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选择促使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探索习得新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探求新知——心理满足”的良性循环中。下面以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人教版修订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学习内容由三年级上册下移到了二年级下册。二年级的学生会如何理解这一学习内容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研讨。一、研讨情况在对教材进行研读之后,我们发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的难点分散到了四个例题中。例题1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题2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题3学习除法竖式;例题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例题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没有问题的。如何进行教学呢?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  相似文献   

19.
邵陈标 《辽宁教育》2007,(11):56-59
“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三个例题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别为: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余数比除数小。这块内容已经有不少经典案例研究。如:上海顾泠沅教授指导下的“分豆子与有余数除法”、杭州丁杭缨的“方法可以多样,但需要有主心骨”等。前不久,在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吴老师执教这一课,对整堂课中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学习有余数除法,顿觉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20.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通过3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可从以下教学片断中领悟到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师:观察15÷6=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