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六六 《教师博览》2010,(8):12-13
在上海时,看了几个朋友的孩子,听他们讲对孩子的教育,再观察孩子的言行,不禁有些担心祖国花朵的未来。 朋友们的孩子,一个5岁,一个4岁,另一个大些的7岁了。  相似文献   

2.
轰动全国的"校长开房案"终于尘埃落定。这一事件带给国人的思考是如何筑起孩子免受性侵的防线。家长要提高觉悟,教育孩子有防范性侵的意识最近的一则报道耐人寻味。在某跨国公司上班的"自然狂想曲"(网名),经常会和同事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休假在家的她,在和小朋友们玩游戏时,提醒孩子们有秘密要告诉妈妈,不要替坏人保守秘密。没想到,这个简单的互动游戏,却让她了解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游戏中,14岁的雪儿(化名)嘴唇紧闭,眼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我还在教室里上着课,两个孩子却在门外听了好久好久,她们是我上届带的毕业生刘雨晨和李仕薇,现在都毕业两年了。我一从课堂上下来,她们就围上来和我说长道短的:吴老师,我还想听您上语文课,还想听您上班会课!吴老师您以前说的话,现在都用上了!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我感动不已,庆幸自己从平凡的教育岗位,点亮一盏心灯,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间,孩子对捉蜗牛兴致特别高,一到户外散步,每个人都要捉一两只,虽然有时只是个空壳,但孩子们仍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 散步结束了,我招呼孩子们集合,并要求他们把手中的蜗牛扔掉。说了几遍,孩子们没有任何行动,连平时最听话的几个也有些不情愿。我有些为难了:把蜗牛扔掉吧,他们肯定舍不得;强迫他们扔掉吧,虽然他们不敢不听。但我实在不愿行使这个“权力”。忽然,我灵机一动,从地上拾起一片大树叶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让小蜗牛到树叶飞毯上来休息休息好不好?请你们把自己的小蜗牛送到树叶飞毯上来  相似文献   

5.
良师不器     
在我姑娘6个月时,我就离婚了,现在她已十岁,四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一直自己带孩子,我不仅要给她温柔的母爱,更要给她坚强的父爱。我刚上班时在农村小学,看见那些基础很差的孩子我真是头疼。我为了要给他们上早自习,6点就要背着两岁的孩子,把她送到雇的奶奶家,她每次都哭个不停,抱着我脖子说:"妈妈,别走!"  相似文献   

6.
为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就如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喜欢这里的朋友圈子;第二,愿不愿意接受和独生子女远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孩子,父母溺爱和娇宠的多,而我反其道而行之,常要女儿吃点儿苦。妻子总说我的教育方法有点“残酷”,然而随着朋友、邻居、亲戚对女儿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妻子对我的做法也就默许了。女儿5岁之前,我对她的事不大管,任其发展。6岁时,我开始实施“残酷教育”,不时要她吃点儿苦。烈日炎炎的夏天,家里需要买油盐酱醋,我总要她一人到大约300米远处的小店去  相似文献   

8.
《神州学人》2013,(8):29-29
留学在外的我们,有两群朋友,国内和国外的。每次回国,见到国内朋友都很开心,但是在两个不同环境成长的彼此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当自己满怀激情地要把经历和感受说给他们听时,朋友们都只是微笑点头,直觉告诉自己,他们没有懂,就像自己很难理解朋友们的许多想法一样。在国外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别为了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  相似文献   

10.
在加拿大,学前教育同时在家庭和学前机构(托儿所、幼儿园、学习中心等)中开展。孩子在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前,在家与母亲相处三四年。另外,有些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在父母上班时,就受日间管理中心照看。据1988年的研究显示,57%的有3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出门工作时,她们的孩子就由日间管理中心或亲友邻居照看。以上研究表明了,加拿大有孩子的母亲中有一半左右是留在家中看孩子的。 当孩子5岁该上幼儿园时,幼儿园教育一般强调  相似文献   

11.
汤园林 《生活教育》2014,(5):125-125
正朋友的女儿今年12岁,两年前,一家人移民到匈牙利,孩子刚到当地的小学读书,便遭遇了一系列让朋友摸不着头脑的事。在国内,孩子的书包又大又沉,里面装满了书本和学习用具,家庭作业更是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晚上不到12点基本上不可能上床休息。可是一到匈牙利,孩子马上就把书包清理一空,只留几本第二天要  相似文献   

12.
常听家长抱怨:现在做父母真难!自己忙了一天,回家还得陪孩子学习!今天听写这个,明天检查哪个,唉!孩子被弄得神经兮兮,大人更是没精神上班,老师到底是怎么教的?也曾听老师们抱怨:现在孩子真难教!昨天作业没写完,今天东西没带齐,家长是怎么管的?每当听到这些抱怨,我的内心就很纠结:现在的教育怎么了?大家为何如此焦躁,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只有9岁,名叫冯超的小学生,向我倾诉的心里话。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标题:家家孩子“上班”忙,我觉得很像在说我。我今年只有9岁,可学琴已有5年了。除了学钢琴,还在“白雪公主”少儿培训班报了外语班,在少年宫报了美术班。自从我记事起,除了过年,就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两天。其实,我的家并不富裕,我还没出生,爸爸妈妈就都下岗了。后来在一个小公司上班,赚的钱也不多。后来,爸爸的一个朋友承包一个工程,找爸爸去做管理工作,钱赚得才多一点,不到两年就买了钢琴。自从买了钢琴,妈妈更加舍不得花钱了。妈妈是个急性子,那是我刚学弹琴,到一…  相似文献   

14.
宝宝VS妈妈     
宝宝马兆亿——我要上幼儿园了 我叫睿睿,再有几天我就1岁 11个月了,算是 个“大孩子”了(妈妈常这么说,我也这样认为)。前几天,听见爸爸和妈妈商量说,要送我到幼儿园了。我一听心里可乐呵了,我就爱找小朋友们玩。 可又听妈妈说,送幼儿园,孩子小了点(我不是一个大孩子了吗?妈妈说话总自相矛盾),孩子会受罪的(哎,当妈妈的总是“心太软”)。 “在国外一岁半的孩子就已经是幼儿园的‘老学生’了,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别总是这样舍不得。”爸爸在劝妈妈(爸爸的心就不太“软”)。 “可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还不行,说话也不…  相似文献   

15.
一缕飘香 《家长》2012,(4):22-23
"冷处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把事情处理完。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那天,朋友又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完成作业后,要穿溜冰鞋下楼玩儿,让朋友给他2元钱买水喝。在朋友给他钱的时候,孩子又提出要买口香糖。朋友没有同意,说家里还有口香糖。孩子一听便开始发脾气,还计较说朋友让他多读了5分钟英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用溜冰鞋敲地板。朋友给孩子讲了几句道理,见没有效果后,朋友说:“你又哭又闹,我不想和你说话,你自己好好想想哪里做错了吧!”这时,恰巧朋友的同事打来电话找她,朋友便出门去了。  相似文献   

16.
正女儿今年五岁,乖巧又懂事,朋友经常问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的育儿经验是:把孩子当朋友。朋友原则一:尊重与平等我和女儿相处得很友好,我从不认为女儿无知,而是把她看成大人,凡事都用商量的口气与她沟通。女儿爱看动画片,如果不加约束她会一直看。这时我就和和气气对她说:"妈妈小时候就爱看电视,当时不懂,所以现在戴上厚厚的镜片,遮挡了妈妈漂亮的大眼睛,你说妈妈说得对吗?"听了  相似文献   

17.
王玉洁 《山东教育》2009,(11):50-50
星期天,和朋友约好带孩子到公园去玩。刚一见面,朋友就气冲冲地将儿子早晨的“不良”表现讲给我听。最后,朋友冲我无可奈何地说:“这孩子我算是没办法教育了,你是老师,你说该用什么办法?”听了朋友的话,我不置可否地笑笑。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美欣:你好!我现在有一件特别烦恼的事,想请教你:我的孩子特别“不会说话”,常常在人多的地方因为说错话而让我难堪。拜托了,告诉我一个解决的方法,好吗?山东济南王昕孩子咿呀学语是家长朋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吧?每当听到孩子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话家长朋友们都会禁不住笑出声来吧?可是家长们在高兴之余是否想过怎样让你的孩子责“会”说话呢?现在的孩子做事、说话随心所欲,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久而久之,会失去好多朋友。说话,是一个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那么怎样才能让您的孩子学“会”说话呢?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反应、理解能力,有时孩…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08,(4)
笔者的美国朋友Randy有5个儿子,小的12岁,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5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12年级,全都在自己家里上学,妈妈当老师。在美国,学龄孩子不上学是违法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育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20.
5岁的侄女手风琴拉得很好,有一次我对她说该买个钢琴了。她说:“那你出钱好吗?”我笑笑没敢答应。事后,她却在幼儿园里对小朋友们说“我姑父要给我出钱买钢琴呢!”其实,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向你述说一个捏造的故事,或者是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时,他并非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