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档案》2011,(2):22-22
<正>国家档案局网:为宣传北京的档案历史文化,拓展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新领域,满足全市广大市民文化、休闲等方面的需求,从2010年开始,由北京市档案局馆主办、北京市档案学会承办的"档案见证北京"档案文化系列讲座受到市民听众的好评。1月15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高级记者、《城记》作  相似文献   

2.
韩阳 《出版参考》2005,(9X):20-20
在采访朱伟之前,记者走访了北京59个书报亭,做了一个小型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下的女性,与同类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相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价最高,但销售却是最好的。带着这些调查结果,记者开始了与朱伟的交谈。  相似文献   

3.
新闻周刊,一般是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大众新闻周刊,则是区别于以《半月谈》、《瞭望》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周刊.以前卫、新锐、时尚的大众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新型新闻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新民周刊》等就是其成功的代表。在中国纸质媒体(主要是报纸、期刊)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大众新闻周刊是继晚报、都市报之后媒介市场的新生“宠儿”。究其风行的原因,人们大多从传播特色、受众定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期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现在,我国的新闻期刊除《南风窗》、《视点》外,基本上是周刊。比较有影响的有《瞭望》、《深圳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目前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周刊的优点与不成熟并存。  相似文献   

5.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眼《瞭望》周刊已经10周岁了。作为它初创时的一个编委,今天看到这个周刊辐射海内外的能量,以及它如此重要的地位,我衷心地表示祝贺。在庆祝《瞭望》10周年生日的时候,最有意义的事是拿出一套办新闻周刊的经验来,以此作为对它过去10年的估评,对今后的鞭策;也作为我国办新闻周刊的重要财富。为了这个目的,我提出了题目,就是周刊新闻的功能和周刊编辑记者应有的功底。这是个大题目。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探讨,我也先说一点“引玉”之言。要办好一个新闻周刊,同要办好其它报刊一样,首先应准确地选定自己的方位。选定一个报刊的方位,应当包括它的性质、任务、主要对象、队伍、经济技术条件和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等。  相似文献   

6.
《嘹望》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的以时事政治为重点内容的新闻周刊,也是内容广泛的综合性杂志。它的前身是1981年4月创办的《瞭望》月刊,1984年1月2日改为周刊。  相似文献   

7.
我独自一人恭立在朴老的灵堂前,手里捧着的除了白花,还有最新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其中刊登着我刚刚写完的纪念文章:《赵朴老和青年记者的忘年交》。 真该感谢《瞭望》编辑部的编辑们,是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编发了这篇4000字的长文,赶在朴老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前一天,第22期周刊顺利出版了。这成了我对朴老最好的怀念。 文章发表后,我接到一些读者来信,几乎都用了“一口气读完”这样的字句,说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其实,我何尝不是“一口气”写完的呢!做记者已经10年了,这样的写作经历还似乎是头一次,不需要翻阅资料,…  相似文献   

8.
李沅 《传媒观察》2007,(4):57-58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个挺“牛气”的目标——做新闻的终结者。意思就是,他们周刊做过的新闻别人就无法再做了。作为一名在政经类期刊工作的记者,我对这个提法很有共鸣。结合4年多来在金陵瞭望杂志社写过的稿件,我粗浅地谈谈对杂志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9.
《新闻世界》2009,(1):1-1
《瞭望》新闻周刊第48期刊登秦露撰写的专稿说,杭州市近年来通过尊重媒体运行规律,培育媒体发展,并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将其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刊是杂志缩短出版时间、增加新闻内容和增强时效的产物。新闻杂志是从季刊、双月刊、月刊发展到半月刊、周刊的。周刊表示以一个星期为时间单位出一期,如《瞭望》就是从1981年的月刊变成1984年的周刊。现在以周为单位出版的新闻周刊,除《瞭望》外,还有《深圳周刊》、《北京青年周刊》、《东方文人周刊》、《新民周刊》等。报纸以周为周期出版是相当普遍的。起初,它是在编辑、记者力量不足或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所实行的一种出版形式。现在许多行业报就是一周出版一期,如《福建商报》、《福建环境报》等。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日报、晚报为了吸引读者不断推出新的版面、栏目。前几年是周末版或星  相似文献   

11.
李锐 《青年记者》2007,(10):57-58
新闻期刊的精英化色彩 国内几家以前少有广告的新闻类周刊的广告正在逐渐走火。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新闻周刊》平均每期的广告达到了20个整版,且全都是品牌广告。中国新闻社自2000年1月创办《中国新闻周刊》以来,2004年11月杂志社全面实现赢利。此外,《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和创刊仅半年的《南方人物周刊》也已实现盈亏平衡,形势一片光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一年筹备,《瞭望》英文版于1985年10月14日和12月9日出了两期正式试刊。因是试刊,我们仅分送国内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以及少数外国人士征求意见。使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外国友人对这本中国英文新闻周刊普遍感到兴趣。第一期试刊出版后,美国、加拿大、苏联驻华使馆立即上门索取试刊本,并表示要订阅英文版《瞭望》。联合国主管新闻的副秘书长明石康提出联合国要订阅英文版《瞭望》。在此之前,联合国还从未提出过订阅中国出版的刊物。美国大使馆来电话说,使  相似文献   

13.
贺海峰 《新闻世界》2011,(10):28-29
2010年9月,《决策》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金鱼缸政治——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之三地试验》。这组策划以其对重大改革试点的敏锐性、前瞻性,一度引领了全国媒体的报道热潮。全文经由新浪网转载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瞭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诸多知名媒体相继跟进报道。同时,这组策划还在理论界、决策层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不少学者、官员致电《决策》杂志编辑部,称赞"这个选题,你们抓得最早、做得最实"。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冬至的深夜里忙过通宵,《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编辑们关上电脑回家时与早南峰不期而遇。此时,《中国新闻周刊》第450期开始付印,北京新的一天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传媒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新闻周刊特别是时政新闻周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就其影响力、发行量看,不仅难望国际著名周刊的项背,即便在国内新闻期刊市场,时政周刊也是"叨配末座".2009年8月,世纪华文对2009年上半年8家新闻类杂志进行了监测,在销售量排名中,<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以下分别称为<中新><瞭望><新民>)位居第6至8位.缘由可从不同层面得到理解,但鉴于"内容为王"对新闻媒介的普适性,决定了对其的阐发是探讨新闻周刊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海外传媒     
《传媒》2013,(1):8
美国《新闻周刊》停出印刷版在2012年12月31日上摊的最后一期《新闻周刊》封面采用黑白主色调,图案是曾经的《新闻周刊》办公室大楼;标题是"最后一期",并在字母前面加上了网络流行符号"#",仿佛在发一条微博。从2013年开始,《新闻周刊》将停出印刷版,只发行网络版,改名为《世界新闻周刊》,提供网上付费阅读。定位读者群为"渴望深入了解世界新闻的  相似文献   

17.
(一)放眼望,中国报刊大战于今尤烈。据新闻出版署数据,国内现有报纸已近2200种,期刊8000多种;仅广东省内就有报纸126种,期刊323种。几乎每年都会有报刊中的新锐出现,再加上广播、电视的不断“改版”、扩张,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入侵,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战。这是报刊业空前的“繁荣期”,亦是空前的“恐慌期”。作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的新闻周刊,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加盟到了群雄逐鹿的格局中去。在目前中国报刊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亦形成了由《瞭望·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深圳风采周刊》等周刊的竞争。为求生存和发展,《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一直在顽强地找寻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三年多来,重庆一直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样本。三年多来,《中国新闻周刊》一直在努力解剖重庆2006年春天,现任《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申欣旺彼时还供职于法制日报,第一次出差重庆,采访"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参加重庆公安局的座谈会,包括文强在内的局领导出席,听陈光明作英雄事迹汇报。既有千里追凶,也有深入虎穴,等等。  相似文献   

19.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海外传媒     
《传媒》2009,(6)
美《新闻周刊》调整风格欲挽颓势为应对互联网海量即时信息的挑战,扭转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的颓势,美国《新闻周刊》决心调整风格。刊物负责人表示,《新闻周刊》今后将在"有独立观点、发人深思的原创性报道"上投入更多精力,减少对"一目了然新闻"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