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蓉蓉 《现代语文》2010,(2):118-120
自2007年11月《〈论语〉选读》正式在浙江范围内开修以来,如何教好《论语》成了我们必须探究的。个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论语》只停留在疏通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上,有部分老师自己对《论语》“吃”得很透,但课堂则变成自己在唱独角戏。如何提高《论语》教学有效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2.
“反生态作”之生存状态:长、美、高、巧 长:不知从何时起,“长短”成了判断习作优劣的重要标准。许多老师认为,长能达到叙述具体的效果,特别是在同题习作时,更显得参与的态度端正。老师们对长的欣赏和推崇,使得孩子们的习作也形成了“从长计议”的风。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写自己家的小狗波比,要达到老师规定的500字。好不容易写完了,一数,惨喽,才400多字。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经历学校的“双四课”教研过程,让自己能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快速地成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四人一课”时,我们教研组三位老师同上的《泊船瓜洲》一课,让自己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盲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虽然他们与其他同学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时面对着同一个老师,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的不同,这些盲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于热热闹闹间仍感到"无依无靠、孤单烦闷",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害怕,在教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好像上课与自己无关,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5.
周新 《语文知识》2001,(6):34-34
在一节创新达标课上,语文老师提出一问题之后,紧接着说:“谁来回答?需要我点卯吗?”此言意在了解学情,试探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是在本班上课,和学生互不熟悉),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法,虽不高明,倒也实在。可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意外发问道:“老师,‘点卯’  相似文献   

6.
在喝牛奶、吃点心的时候,我们准备了各种点心,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的座位和邻座伙伴,倒牛奶、喝多少也可以自己做主。从此,喝牛奶成了有趣的操作活动,有的喝了一杯还要再倒一杯。有一次,班上大多数孩子感染了感冒病毒,许多人没有食欲。我们就请厨师准备了稀饭和干饭,请孩子们自己  相似文献   

7.
在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正在细致地讲解着跳高的要领.一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走神了,老师看了他几次,他也没有注意到。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让他试着按照自己的讲解去跳一跳。他匆忙中奔向横竿,情急之下,忘记了老师刚刚讲过的要领.结果是面向老师,背向横扦顺势拔地而起,跳了过去。当他落在沙坑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我相信小朋友们都做过梦,梦见自己当了老师,梦见自己走进了桃园,梦见自己有了一条花裙子或一支小手枪……这些梦飞越了现实,  相似文献   

9.
褚芹 《教师》2012,(29):29-29
教育无小事,它成就着学生的未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在学生小小的心灵里,同样包藏着艰辛和快乐、苦涩和幸福。老师也成了他们情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和学生都是自己的主人,学生在这一天天的关爱中,在朝夕相处中,学会了沟通、共处,学会了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老师也懂得了“教学相长”“寓教于乐”。我们要努力去了解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赖丽芸 《山东教育》2004,(28):17-17
“报告老师,曾宁又打人了!”“报告老师,曾宁乱动我的铅笔。”……一走进教室,班上的学生又围在我旁边叽叽喳喳地打着报告。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  相似文献   

11.
一个小小的标点,在一些老师的朗读教学中,起着神奇的效果。他们这儿一添,那儿一改,就把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没想到,小标点还成了老师们指导学生朗读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2.
张映春 《师道》2003,(8):19-21
●新生报名那天,一个6岁小女孩由妈妈领着来到班主任老师身边。王老师热情迎上来:“欢迎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童雨,童心的童,春雨的雨。”“你的名字真好听,你长得真可爱,眼睛又大又圆,好像水汪汪的黑葡萄……你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孩子。”“谢谢老师。”小童雨满心欢喜。欣赏、夸奖,是小学老师迎接新生的一份礼物,可这位王老师拿错了“品种”。小童雨的漂亮承接了父母的遗传优势,却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无甚可夸;而她那么自然地答谢,显然已在亲人的包围和幼儿园生活中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被赞美的事实,漂亮已经成了她  相似文献   

13.
王秋红 《考试周刊》2012,(39):21-21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邵红 《四川教育》2004,(1):44-45
【案例一】出示句子:五颜六色的礼花映亮了北京的夜空,也映亮了狂欢的人们。师:“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小手举了起来,有的嘴里还喊着:“我知道,我知道。”)生1:老师,我知道焰火是五颜六色的。生2:五颜六色就是很美丽。……(老师的表情显得很着急,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说“五颜六色就是指颜色很多”。显然,学生的回答老师并不满意,最后老师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案例二】生1:老师,我不知道“秋色宜人”是什么意思?(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生2:老师,我知道秋色就是秋天的景色,宜人就是很吸引人。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秋天的景色很吸引人。(…  相似文献   

15.
我很是不解,为何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孩子手中的笔瞬时成了闪着寒光的匕首,每一次痛心疾首划去都是一桩挥泪的“谋杀”——况且是自己的亲人。  相似文献   

16.
今天.张老师布置了一道奇怪的作业、竟然是让我们回家后先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充满感情地对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说一声:“我爱你!”  相似文献   

17.
吴洁 《考试周刊》2014,(53):188-189
幼儿园绘画活动中,评价体现了一种教育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评价。孩子在彩绘活动中会因为材料的不同而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彩绘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并表达出来。彩绘活动的评价,不但是老师的评价,还包括幼儿的自评、互评。老师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下一步的作画情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作画氛围很重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作为融汇教师智慧的驻地,在不断改进中渐渐走向完善,而"留白"艺术的运用更是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大部分老师渐渐意识到,"填鸭式""满堂灌"已不适合如今的教学,以前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非常疲惫,而"留白"的运用,使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体会文章,而老师也能稍稍解放自己,使课堂不再紧张,也不再让老师显得咄咄逼人,让课堂由一师领导走向师生平等对话,也让学生真正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讲课”艺术,要注重教学实效,就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口若悬河,“满堂灌”。 语文老师不能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接收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突出“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实用操作等,不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动,这是不可取的。上课一开始,老师从释题到简介作者作品、范读课文、分析结构、总结主题等,滔滔不绝地讲,不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成了“肢解课文”的“刽子手”,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毫无自由支配时间。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老师从云与天气  相似文献   

20.
黄网官 《师道》2012,(2):21-23
一、邂逅课改 初遇课改,纯属偶然。2001年,工作三年的我换了一所学校。一方面觉得前面三年的教学都在模仿曾经的老师,缺少自己个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到了新的单位,想重塑一个新的自我。基于这些想法,于是到处寻找书来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