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 《新闻前哨》2011,(5):28-30
众所周知。虚假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毒瘤”。如何治理这一顽症,一直是困扰中西方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我们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一直与虚假新闻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斗争。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又掀起了新一轮“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
一、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属性 1、在阶级斗争条件下,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资产阶级如此,无产阶级也如此。新闻事业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起到“斗争号角”的作用。 2、计划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是政府配置全社会资源的宣传手段,起到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一种革命时代,报纸常是站在斗争的前线的”,“因而从事新闻事业或准备从事新闻事业的人们,便也不得不抱着斗争的精神。”——张友渔 张友渔(1899—1992),革命战争年代北方反文化围剿革命斗争中新闻战线上的一员勇猛斗士,提起他,人们更多知道的是他那“旗帜鲜明,战斗性  相似文献   

4.
谢纳 《记者摇篮》2004,(10):42-42
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群众喉舌”的功能不断强化,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喜爱。但是从近年来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张君案”和“马加爵案”的报道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新闻审判”的现象在报道中时有发生,既危害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妨碍了依法治国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  相似文献   

5.
把握重大报道原则 每一个媒体都要积极参与重大报道,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媒体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要求。 重大报道相对日常报道而言是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体裁的报道,又常常是多家媒体共同参与的战役性报道,篇幅较大,时间较长,数量较多,其中,既有指令性的、统一的“规定动作”,也有自主的、分散的“自选动作”。为了发挥新闻舆论的整合引导作用,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工作的全局,中央经常要组织一些重大报道活动。这对于媒体来说,既是对其综合编采实力的检验,也是展示其独特风貌的机会。可以说,重大报道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价值,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参与与否决定了媒体生命力的强弱;搞得好不好,决定了媒体影响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的同行们大概不会忘记,前几年,有人曾经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一直坚持的典型报道提出责难,否定几十年来我们进行典型报道的成绩,认为“人们对典型报道从本质上不感兴趣”,因而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这种有悖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功能、作用和任务的观点已经理所当然地受到批评和否定。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先进典型又成了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座上宾”。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7.
新闻政治思想性的实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阳 《青年记者》2004,(11):28-29
由于中国文化素来重“文以载道”、“诗言志”,更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演进逻辑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紧紧相联,“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业的灵魂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就是新闻事业与报道要有政治性与思想性。但是,这种诉求如何转化为现实效果却一直是个问题。因而,政治思想性及其实现这个话题一再被人们提起,这既宣示了新闻实践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又表明了人们进一步改进的要求。常言道:道举器立,纲举目张。只有深刻理解“做什么”与“为何做”,才  相似文献   

8.
李惊亚 《中国记者》2023,(2):101-104
<正>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常见也是长盛不衰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黄大年、张富清、黄文秀等,众多重大典型人物点亮党的新闻事业的浩瀚星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们对标学习的典范,也是凝聚党心民心、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参与策划、组织、采写的多个人物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如“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时代楷模”陈立群以及“红色特工”钱壮飞、抗美援朝“神枪手”邹习祥、  相似文献   

9.
刘晓慧 《新闻通讯》2010,(12):59-60
抗战时期,中国两级对立的新闻事业步入一个共处与斗争并存的阶段。共产党的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共处进行斗争,利用斗争求得共处和发展。《救亡日报》(1937—1941年)(以下统称“救报”)就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业的特性和社会功能是新闻学的两个根本问题。也是目前存在着分歧的问题。正是由于对这两个问题认识和理解不一致,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产生了种种分歧。有人认为新闻事业是党政机关的“喉舌”,有人认为新闻事业是“以报道新闻为主要手段的阶级的舆论工具”;有人认为新闻事业是“传  相似文献   

11.
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业.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的新闻事业。解放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较好地继承了以往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光荣传统,报道了很多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一些报道颇有感染力。后来“文革”时期的假大空报道模式,也毒害了一代新闻工作者,新闻传媒变成了政治阴谋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1月徐光春谈有关新闻事业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座谈会上说 ,新闻事业产业化、企业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法问题 ,而是关系到新闻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党对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原则能否有效坚持的重大政治问题。新闻事业的经营部分具有一些产业属性 ,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产业。不能盲目主张新闻事业的“产业化” ,不能把新闻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搞所谓的“市场化”。对于外部资金的注入、合作合资办报、办台 ,有的虽然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定 ,但从有关规定的精神和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来看 ,除国家…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江泽民总书记于1996年9月在人民日报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有勇于创新的作风”。他指出:“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军事新闻宣传是在火热的战争年代,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相伴而生的,又伴随着党和军队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新闻宣传无论是在解放区还是在敌后,以其真实准确的内容、新鲜活泼的形式,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凝聚党心军心,唤醒亿万民众,瓦…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在新的环境里取得更大的发展,但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身为知识分子的报人群体由于受到错误打击,给我国发展中的新闻事业带来很大的伤害,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教训,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是很有意义的。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1957年的“反右”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事件。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新闻事业中,专门从事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的记者,人称时政记者,有时也称“府院记者”。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报越办越好。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地市报在宣传上,还分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种不可忽视的误区,值得加以改进。 误区之一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地市报纸由于长期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又一向崇尚“小报小办”。过分地强调“地方特色”,报道内容、报道对象、报道  相似文献   

17.
在1931—1945年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中,中国新闻事业遭受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其损失之严重是难估量的。 ——在辽阔的中国东北大地上,中华民族的新闻事业被日本侵略者摧毁殆尽。日本制造了一个伪满洲国,它的新闻事业完全由日本军方操纵,成为鼓吹战争和进行奴化教育的工具,以宣传“民族协和、王道精神、日满一心一德”和“大东亚共荣圈”为基本任务,欺世惑众。伪满的“弘报处”在日本关东军报道部、调查部的直接指使下,严禁关内报刊输入,严禁收听关内广播,东北人民处于严密的新闻封锁之中。  相似文献   

18.
近一两年,我们的新闻事业得到很大发展。1987年,以大兴安岭火灾内幕的报道为起点,一大批新闻稿件突破“禁区”,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十三大的开放性报道,更是新闻改革的范例。赵紫阳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求“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给新闻界提出了新的光荣而艰世的任务,同时也为新闻改革提供了一个空前良好的开放环境。现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新闻改革的步伐。这就要求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破除将新闻作为“仆役”的工具意识,确立社会需要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肖峰 《新闻前哨》2012,(10):89-90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媒体数量急剧增多,新闻报道的种类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开始“求新,求实”,希望用新的视角,实实在在的内容吸引受众,民生新闻就是在这种蜕变下应运而生的。一、民生新闻的特点(一)民生新闻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较之其他新闻报道,它取材更广泛、涉及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它关心的是国家的利民政策和重大举措,关心的是普通百姓的“油盐酱醋茶”和住房等问题,而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事。比如娱乐报道大多是报道发生在娱乐圈的人和事,体育报道多是报道重大赛事和体坛人物,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这一新闻文体在中国各新闻媒体中广为使用,并在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丰富完善及拓展了它的“内涵”及“外延”,对繁荣和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当今新闻媒体使用的实际,对深度报道作一系统分类,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