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就形式而言:导语者,新闻(消息)的开头也。一般就是消息的第一段,如果为简讯则多是第一句话。当然,导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段落,但多见于西方新闻,导语中又有“主导语”和“次导语”之类的称呼,便是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业界有个说法,好的由头是消息成功的一半.也因此,记者编辑们在由头上很是下工夫. “百度”了一下,新闻由头,又称新闻根据,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引子. 由头又称引子.爆仗的引子,在我们老家叫信子.引子、信子,有时又称引信.请注意,这里有个“信”字. 由头之“由”,是个很有趣的字.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王丽 《青年记者》2003,(9):26-26
“新闻由头”顾名思义,由者,缘故也。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新闻的引子,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导语,是新闻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消息的开头,导语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平时,我在请老通讯页改稿时,他们常常说到“新闻由头”如何如何,请问,什么是新闻由头,怎样运用新闻由头? 甘肃武都 何灿 何灿同志: “新闻由头”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行话,规范用语应称为“新闻根据”,意即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也就是指某一人物或事物之所以成为新闻的缘由、依据和引子,新闻由头绝大多数在导语中就交待明了,也有的是在第二段的主体部分或背景材料中交待。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例如,《非候选人的农民企业家王周龙当选镇长》这篇消息的导语这样写:1月15日上午,德阳市市中区八角井镇人代会上等额选举镇长爆出新闻。原提名的一名候选人落选。而并非候选  相似文献   

7.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8.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者把新闻本身处理得生动活泼,新鲜及时,与众不同,就能在与别家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优势。新闻要鲜活,首先体现在导语上;而导语要鲜活,则不得不在新闻由头上下工夫。那么,什么是新闻由头?一般认为,新闻由头,又称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它可以是最重要的事实,也可以是次重要的事实,还可以仅仅是新闻的来源,但必须是说明最新动态的事实。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以下针对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不同特点分而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把新闻的第一段称为导语,即"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①。但在西方,最新导语的概念,有时又包括除新闻第一段落之外的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甚至还可以继续数下去。西方人认为它们都是导语,而我们把这些段落合起来称为"复合导语"。也就是  相似文献   

11.
李媛  漆文  李淘 《新闻前哨》2007,(5):49-50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主要功能是表述新闻最重要的内容,吸引和引导受众。作者在构思导语时都想写得精彩动人些。但是,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令人赏心悦目的导语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传统新闻写作比较注重社会各类知识的掌握和采写经验的传授,疏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指导导语写作,同时,记者编辑的思维“定势”也会导致导语写作一般化。新闻贵在“新”。在新闻写作特别是消息导语的写作中,应大力提倡和运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2.
言简与意简     
消费者购物,追求"一分钱一分货"。读者在阅读消息时,则追求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消息简短精炼,干净利落。而作为消息之"重中之重"的新闻导语,更应该要求"含金量高",这样方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倘若记者在消息导语写作时做到了在三言二语之中吸引,感染读者,把新闻的主要内容传递给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有繁杂冗长、含金量低的新闻导语见诸报端。这些导语不是臃肿,就是枯燥,大大削弱了新闻表现力,甚至将好的新闻主题埋没。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精炼的导语呢?  相似文献   

13.
李佳 《记者摇篮》2010,(3):24-24
由头,也是切口,正像是一个便于操作的手术工作面,从这里,表皮被打开,皮下的骨血神经也就是新闻的内涵和背景都能顺利地通过深入报道呈现出来。对一条消息新闻来说,由头小容易引起受众共鸣,由头深便于挖掘出大背景,所以新闻由头选准了、挖深了,一条优秀新闻要求的反映事实的典型性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15.
搞新闻的人都知道,消息写作在处理时间要素时应遵循“最近点”原理。“最近点”即消息所选择的时间要素,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消息中的时间要素违背“最近点”原理,则是旧闻,而不是新闻、那么,怎样应用“最近点”原理处理时间要素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 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 一般来说,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最近点”。记者要竭力捕捉这个无需重新寻找的“最近点”,快采快写快发稿,在消息导语中写下“今天”和“昨天”。对于那些不断出现新情况的爆炸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更是媒体一贯着力“经营”的重点.俗话说得好:“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对消息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标题正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与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6,(10):24-26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也有人把消息导语比作“凤头”,还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钩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的调查,一般读者每天用来看报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他们看报的目的是要了解当天和新近  相似文献   

19.
消息的主体部分又称“新闻躯干”,是导语之后的主体部分。它是对导语中已被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解释、补充与叙述,也是发掘与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