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词通文气,实词主文义”,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古文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阅读题的第一大考点。 作为考查重点,《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其明确了高考备考指向:一要过关120个常用实词和课本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而非生僻难懂词;  相似文献   

2.
考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该实词的唯一的义项。高考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正是考查考生判断这“唯一”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如下主要内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单音词和双音词、词类活用等。范例点击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阅读专题(一) 【考点分析】《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它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考查重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在备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实词及《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相似文献   

4.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考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即:①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②《语文》课本及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实词;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理解”是指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方式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判断加点实词含义的正误(或直接写出其含…  相似文献   

6.
【考点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一是“常见实词” ,主要指教材规定的340个实词 ,这是考查的范围。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 ,单音词和复音词 (联绵词、偏义复词 )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 ,常见的通假字 ,词类活用 (使动、意动、动词用做名词、名词用做形容词、名词用做状语等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也就是说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多义的 ,那么如何依据“语境”选择含义 ,也就是“在文中的含义”了。这是考查学生运用积累的文言…  相似文献   

7.
夏鸣 《考试》2007,(Z2)
一、考点命题动向与解析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考查的实词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即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部分实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词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义。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而代词归入虚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学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 见实词”,从 词 的 出 现 频 率 上 来 讲 ,“常见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就需要一种能力。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相似文献   

9.
高考考点“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学生要通过文言文阅读关,首先务必过好文言词汇关与句法关,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它是读懂文言文的最重要一步,每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的文言实词都在8—10个左右,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结合实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上下文来推断。下面谈谈文言实词义的推断方法。一、以“文”解文法:即根据文段语句的意思来推断某些词语的意义。例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这个“降”为使动用法,因为是乐毅破齐,不可能是他“…  相似文献   

11.
考测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该实词的唯一的义项。高考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正是考查考生判断这“唯一”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含义”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本课时集中训练一词多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由于文言实词面广量大,有些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用法有别,这往往成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何正确掌握文言实词呢?我们认为,掌握文言实词的重点在词义。■一、词义的识记勤翻字典,多读多记是掌握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另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重点学习文言实词,我们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的偏义、词类活用等。每学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根据具体的文章确立相应的学习重点。如《孔雀东南飞》,学习重点可为“相”、“自”的词义和偏义复词…  相似文献   

13.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实词理解方面的障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古人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为什么“不离句”?这是因为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之分。概括义是从许多具体义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一般是概括义;而具体义是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我们常见的课文注释多用具体义。这是说的根据上下文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也就是要准确地理解词的具体义。  相似文献   

1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 考的热点、难点。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 体,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翻译文言 文的核心。因此,在积累常见实词,掌握其 基本义的基础上,正确推断它在文中的含 义尤为重要。下面就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谈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广东高职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求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本文就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冯慧敏 《语文天地》2011,(10):15-18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笔者在品析了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此考点所涉及的考查内容最为广泛,涵盖了整个文言文考查内容,既有单独的实词选择题,又有涉及重要实词的主观翻译题。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其考查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成为2011年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1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2005年高考,16套试卷全部涉及。备考文言实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在具体的考试做题中也存在一些容易掌握的破解词义的技巧,这里介绍四点。一、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  相似文献   

18.
周波 《现代语文》2011,(9):155-156
文言文阅读在初中生的眼里,普遍认为是个难点。阅读的难点来自于陌生的信息无法落实,而陌生的文言实词的出现无疑是阅读路上最可怕的“拦路虎”。由于文言实词数量大,且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所以,如何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含义成为了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固然是基础,但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推断具体文句中实词的含义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考测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指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指所给条件。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  相似文献   

20.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