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现代经济主义、实体思维和单面男性精神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深层思想根源.它以怀特海、哈茨霍恩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底蕴,倡导有机整体论和非二元论、恢复女性的文化象征等理论主张,并提出了对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建设与重构.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性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对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假设的解构与反思中,建构出一支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智慧于一身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使其在有机整体主义、儒道佛思想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资源的补充滋养下,发展出了一种"中"、"西"、"马"相嫁接的有机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思想相比是一种更具中国风格的生态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便存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所主张的有机生态思维和反对消费主义等理论内核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实践模式有着一定程度的现实映照。  相似文献   

3.
深层生态学是一种生态哲学 ,是当代西方的一种后现代生态世界观。对深层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更重要的是 ,它将从根本上促使现代研究型大学个体审美发展模式从传统刚性模式向生态柔性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小约翰·柯布(John B.Cobb,Jr.)是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柯布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50余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柯布院士一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支持者,是率先在国际社会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国际知名学者。柯布院士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了题为《考试、学校与教育》(Exams,School,and Education)的演讲,提出了对现代主流考试、学校与教育观念的反思。本刊节选了柯布院士此次演讲的第三至五部分,以飨读者。文章标题及各部分标题系编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5.
柯布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生态危机,他在对西方现代经济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备条件,建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倡导共同体经济的生态模式。柯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曾多次提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民懂得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可能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中国的政体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约翰·柯布等人提出的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后现代生态文明论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理据,以量子物理学为科学依据,它反对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是深刻的、全面的,但难免有其失当之处。有批评者把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划归“退守论”。本文认为,后现代生态文明论仍属“超越论”,而“升级论”则亦可被称之为“修补论”。超越论与修补论之间的根本分歧是关于现代性的分歧,也是关于理性进步信念的分歧。现代性的理性信念奠基于牛顿物理学,而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正在凸显一种承认不确定性的新理性。超越论与修补论之间的分歧是深刻的。深刻的分歧和真诚的辩论或可促进双方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7.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作者概括和整理了2008年10月在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召开的"走向生态文明--来自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小约翰·B·科布、迪恩·弗罗伊登博格、玛丽·伊夫林·塔克、克里福·科布等人关于生态文明的发言内容,以便人们从中更好地了解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主义发展的过程,出现了生态主义的思潮。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和具体性、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是生态哲学的基本价值观。依据后现代生态哲学的价值观,我们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笔者认为,二元归一于“生态本位”,由此进行教育目的生态价值观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美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技术观和生态观均有深刻的修正和变革.其技术层面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等问题;其生态道德层面涉及到自然价值、道德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本文通过纵向搜索后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探究生态技术观概念为何、何以建构、哲学起源何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积累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话语体系中国化的丰富历史经验,解决了中国生态建设的实际问题,同时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在生态经济中,超越了经济效益本位的经济话语,建构了生态效益本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话语体系。在生态政治中,超越了传统政治以权力制度为核心的政治话语,建构了以生态正义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话语体系。在生态文化中,超越了控制自然论,构建起了保护自然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话语体系。在生态社会中,超越了社会与自然分裂异化的社会话语,建构起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前提,将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智慧融于一身,具有建设性的后现代有机世界观,通过对"有机""主客"关系的新阐述来探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提出一套不同以往的有机认知方式和整体思维模式,并主张通过实行有机教育来培养当代学生的共同体价值观、有机生态思维、生态实践精神和生命共同体意识,力图构建一种为了人与自然之共同福祉的"有根"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以哲学的角度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本源及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提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超越主客二分哲学的束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数年来 ,本刊一直主张“国际化”方针 ,但苦于索稿不易。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 ,本期一举推出 5篇外籍人士的作品 ,尽管所涉及的领域不尽相同 ,但都是有独到见解的苦心孤诣之作。首先 ,值得特别推介的是美国学者克里福德·科布的《中国经济中的传统、现代和后现代问题》。初读科布先生此文 ,依稀感到有些像五四时期来华讲学的美国哲学大师约翰·杜威的言论。当年 ,杜威先生在中国最为思想界瞩目的一个观点即是——“旧未必全非 ,新未必全是”,通过中国传统可以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生活在 2 1世纪的科布先生自然比昔日的杜威更进了一步 ,…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严峻的生态现实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来修复业已退化的生态环境,强调在生态有机整体论基础上协调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推进中国生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想家柯布的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共同体思想,既是联系的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形式,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柯布共同体具有共同体中的人相互关联、地区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非地缘性的共同体三方面特征。柯布"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倡导发展共同体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风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哲学走向发展哲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和发展哲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致思路径。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而发展哲学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本体论、思维方式、价值论、伦理观等诸方面扬弃了先前的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生态哲学。因此,发展哲学必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在对后现代课程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对后现代课程观作一种建设性的解读,深入剖析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状况以度中国课程实践之间的亲和力和不可通约性,探讨在后现代课程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覆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是如何发挥着它们的表层和深层的作用.挖掘出后现代对中国课程实践的适切性价值.从而使中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能在一种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方向,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良好生态背景。  相似文献   

20.
深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后现代伦理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道德的一次革命性递进。深生态道德不仅关注现代性生态危机的追问与批判,而且关注后现代性的生态道德规范,力图通过哲学等多种学科的运用和价值评价,解决生态活动中那些不可预测性的生态道德问题,促进人们新的生态道德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