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猪八戒形象新解——《西游记》新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新角度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进行重新认识,以挖掘出潜含在这一形象中的文化内涵。首先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入手,考察了猪八戒形象的产生,阐述了吴承恩对猪八戒形象的独特艺术创造。其次又追根溯源,探讨了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意义,指出猪八戒象征着人类的贪欲:食欲与色欲。最后联系吴承恩的身世遭际及创作个性,分析了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意识,以及在这一形象中所映射出的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是明朝中后期崛起的世俗欲望在小说作品中的反映。猪八戒身上贪食贪色等性格特点就是明代世俗人性的一种折射。正是基于此,猪八戒的形象被广为接受。论文将从这一方面来探析猪八戒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最能体现《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幽默品质和游戏精神的是猪八戒形象。通过分析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中所表现的美学内涵及其童话品格,借以阐释这一形象自身的童话价值以及对于当代童话创作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与民间文学中的"傻女婿"形象存在着突出的一致性,如贪吃、呆傻、眷妻恋家等是二者共同的特色与气质。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应该与民间文学中的"傻女婿"故事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种关联正是猪八戒形象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猪八戒的孙子小猪八戒自幼营养过剩,肥成了一个肉墩,颇有祖父遗风,于是猪八戒就乐呵呵地叫小猪八戒“肥肥”。肥肥因爷爷是个名人,在众人面前难免趾高气扬。肥肥自然很注重自我形象,或西装革履,或一袭礼服,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动不动就高唱自  相似文献   

6.
早期西游文学文本以至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之“妻”有三:裴海棠、卵二姐、高翠兰。这三个形象的设计分别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渊源,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情况下的艺术匠心。但一贯地都主要服务于猪八戒典型形象的塑造,即作为猪八戒欲望的对象,以成就猪八戒为世俗“好丈夫”、“好女婿”形象,尤其是帮助突出了猪八戒“有顽心,色情未泯”(第一百回)之为“色”所累者的本性。这一本性是八戒修行学佛最大障碍,却是他作为文学形象最根本的性格特点。至于从《西游记》两写猪八戒“倒踏门”的无所顾忌甚或以为得意,推断其《西游记》的作者不象是父为赘婿的吴承恩,虽不自本文始,但其作为《西游记》作者非吴承恩的内证,却是再作强调而决不过分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阳明心学对《西游记》影响深广,本文拟从"自然人欲"与"正心诚意"两方面分析心学视野下猪八戒形象与心学同中有异之处,从而揭橥猪八戒的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之丑主要是从形貌之丑和性格之丑来塑造的,他的形象之丑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化丑为喜、化丑为悲四个途径而转换成了一种艺术美。猪八戒形象之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的形象之丑是一种否定性的美学评价,表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解放,同时又拓展了审美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以其人情味最浓,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极为生动感人,光彩照人。猪八戒贪食、好色、嗜睡、偷懒等特色在《西游记》中都有一系列的道教术语与之配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和猪八戒是《西游记》中两个奇特的文学形象.就其本质而言,孙悟空是一个以神猴面孔出现的人.他活泼、顽皮、乐观、自信,对神佛桀骜不驯.猪八戒不仪具有猪的特征,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是一个旧时代小生产者的典型.作者用滑稽诙谐的手法塑造了这两个形象,并深刻揭示了神佛和妖魔之间的关系;妖魔依赖神佛,神佛需要妖魔.因此,孙悟空、猪八戒的抗魔斗争,也是对神佛的间接斗争.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西游记》中,贪食是猪八戒最显眼的毛病之一,他有着浓浓的食物情结.猪八戒离不开食物,食物也影响了其命运.猪八戒的这种食物情结不仅出于他的天性,也是他强烈的性饥渴的隐性显现,更表现了他对红尘生活的极端眷恋。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理气论是朱子学的理论基石;心性论是朱子学的理论核心;格物致知论既是朱熹的认识理论,又是他的方法论;修养论是朱子学治心的重要工夫;理欲论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朱熹这一哲学思想体系完备,结构整严,上下一贯,把中国哲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婺源紫阳朱氏与湖州的往来历史悠久,从朱熹从祖开始至朱潜,有六代人在湖寓居。南宋宝You年间,朱潜来湖担任乌程县令,后东渡高丽。成为现韩国朱后裔的始祖。同时,留居在中国故土湖州的朱潜儿孙在湖生儿育女,700多年来,子孙分布在浙江各地,湖州尤其集中,形成了紫阳朱氏湖州支派。韩国和中国保留的朱氏家谱宗谱和地方史志均可证明韩国的朱潜与曾在中国湖州为官的朱潜是同一人,他是韩国和中国湖州朱氏后裔的共同始祖,韩国新安朱氏的根在湖州。  相似文献   

14.
朱子后裔分布状况及其谱系研究是朱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从民间收集到的朱子后裔在湖州的家谱的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朱子与湖州的关系,以及朱子后裔在湖州的发展情况。这将进一步丰富朱子学研究的内涵,并为深入研究朱子后裔在浙江的发展情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上古史传说中,炎帝初被奉祀为火神,后又被升格为日神,其精"朱鸟"与日精踆乌为同一物;祝融为炎帝之佐,从而亦有火神、日神的神格;"祝融"是对火正一职的尊称,而非一人之专名,重黎、吴回、陆终因相继担任火正而都有"祝融"之尊号。祝融是楚人的先祖,楚人奉祀祝融,自然也尊奉祝融所依从的炎帝,楚人以炎帝、祝融为日神,是英雄、祖先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神合一的日神崇拜。  相似文献   

16.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北孔南朱"说足以说明朱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本文从立德以身、立功以政和立言以著三个方面说明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以自觉的文化传承为使命,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创新了儒家学说,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宗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安徽凤阳乃朱元璋的出生地,数百年来这已成广大士民百姓的共识.但约在永乐年间成书的<皇明小史>开启了所谓朱元璋出生地是"盱眙说"的另类说法.自万历年后的数百年以来,又不断地衍生出诸如"赵府说"、"跃龙岗说"、"明光说"等种种奇谈怪论.经过考证研究,朱元璋出生地"凤阳说"符合历史真相,而"盱眙说"等另类说法则可休矣.  相似文献   

19.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