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昭 《兰台世界》2008,(11):60-61
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当时的“礼”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便是《仪礼》的来源。郑玄在为《礼》作《注》时,同时参照了今古文两种版本,斟酌取舍,择善而从,经其作《注》的《礼》就是流传到今天的《仪礼》。  相似文献   

2.
后世流传之《仪礼》经注本,以宋代严州本为最佳,其次则为明嘉靖时之徐本,而二者之间存在版本传承关系.严州本自乾隆末年重现于世,备受学者推重,对《仪礼》研究影响颇大.阮元撰《仪礼注疏校勘记》、张敦仁所刻《仪礼注疏》以及阮刻《仪礼注疏》,皆与之有密切关系.而胡培晕撰《仪礼正义》、曹元弼撰《礼经校释》,亦多引据重刊严州本,从而使《仪礼》经注文字之校勘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3.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的合称,这是从东汉郑玄作注以后,在学术史上的习惯称法。一、《周礼》《周礼》最早称《周官》,《汉书艺文志》所载之“《周官经》六篇、  相似文献   

4.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5.
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缩印本,是阅读古籍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舛误漏衍也时有所见。现举述几处,以期再次修订时补正。一是印刷错误。第1181页皇舅条引《仪礼·士昏礼》“某氏来妇”文,将妇错印为归。第1281页筲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成了《仪礼·既夕记》。第1958页齐字条引文“马不齐髦”,将髦错印成了髟毛二字。二是漏衍错误。第1068页墙字条、第1682页还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为《仪礼·既夕》,脱去了礼字。第1897页髦字条引文《仪礼·既夕礼下》,下为衍文。《既夕礼》无上下之分。  相似文献   

6.
元敖继公受宋代疑经思潮影响,志在取郑玄礼学而代之,所著《仪礼集说》存在改疑经文、隐窃注疏、自逞私臆三大问题,这使得《仪礼》经注的完整体系变得支离破碎。虽清代学者中已有人对其进行批驳,但终未能扭转敖书混淆视听的局面。时至今日,随着礼学研究的复兴,对敖继公《集说》弊病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条辨显得越发迫切和重要。如果不能深切认识到敖书的确不可从,则其说仍会给当今学术研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所以对敖继公《集说》的确定性评判,在《仪礼》研究正本清源的层面有着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专门将《左传》礼文与"三礼"比较者:陈汉章先生《〈周礼〉行于春秋时证》辑证52例,刘师培先生《〈周礼〉〈左传〉相通考》辑证19例,许子滨先生《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年代》辑证35例关于《左传》与《仪礼》聘礼相合的例子。而关于《左传》礼制与《礼记》的比较,目前还未见到。"三礼"有合有不合,《左传》礼文与"三礼"皆合者24例,皆不合者9例;《左传》礼文与《周礼》相合者78例,与《仪礼》相合者40例,与《礼记》相合者42例;且《礼记》所记,为《周礼》《仪礼》二礼所阙者,恰与《左传》礼制相符。以甲骨文、金文相参证,可知所合者,盖《周官》典章;所不合者,盖诸侯国百年之变革。  相似文献   

8.
陈功文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40-148
清代是《仪礼》学研究的高峰期,《仪礼》文献数量繁富,占整个古代《仪礼》学文献总数的45%。清代《仪礼》学文献研究独具特色:一、践履《礼》学思想,适应朴学思潮;二、自上而下对《仪礼》学研究的重视;三、《仪礼》学研究成果超轶前代。  相似文献   

9.
《仪礼法》是第一部笺释《仪礼》的专著。郑玄会通今古文,旁综博采,训经文,阐礼义,纠谬误,释名物,开《仪礼》研究之滥觞。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郑玄注《仪礼》的时间、《仪礼》的最早刊刻及历代所刻《仪礼注》之版本源流、存铁状况,均做了考辨。  相似文献   

10.
郑玄遍注群经,颇擅比经推例,所注诸义往往分散,又彼此照应,只有参校合同,方能窥其全貌。本文试以此角度,对《仪礼·士昏礼》所言"女与女从者"所着"顈黼""景衣"等服饰争议,结合《礼经》所论与《诗经》等相关联者,及郑注所释,作一勘比阐发。从而得出,郑玄所解"顈黼"与"繡黼"类似,"顈"指材质,即襌衣,与侧重功用的"景衣"为同物异名,各有侧重。"顈黼"即在顈衣领上别刺有黼纹。此说虽未必与"客观事实"相合,但若从郑玄折衷会通的经学格局考虑,又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妇同牢对席图,历代礼家各执己见,异说纷纭。有的不明同牢之意,如杨复《夫妇即席图》;有的不明腊特陈设,如张惠言《同牢图》;有的不明馔之方位,如郑珍《夫妇对席对馔图》;有的不明豆俎尺寸,如杨天宇《夫妇同牢共馔图》。今以《仪礼·士昏礼》经注疏为依据,辨析前人诸家之说,一一明其得失,最后附更为准确的《夫妇同牢对席图》于文末。  相似文献   

12.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条批评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十三经》、《二十一史》"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一段话,几乎成了后来对北监本经、史的定评。其中论北监《十三经注疏》的一段话,被《四库全书总目》引用,尤为深入人心。顾炎武是这样说的:《十三经》中《仪礼》脱误尤多。《士昏礼》脱"壻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一节十四字(原注:赖有长安石经据以补此一节,而其注、  相似文献   

14.
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三: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著《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三者,才能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15.
书讯     
书讯:三礼通释(全二册) [清]林昌彝撰。精装16开,定价:660.00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礼经”作为“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分,内容包  相似文献   

16.
《仪礼》郑玄注“凡牲体之数及载,备于此”,然牲体之数为二十一体,经文序列十九,其他二体尚无明文。贾公彦合二觳为二十一体;朱熹首倡取二髀去二觳,辩难贾疏。敖继公申述“觳非正体”。清人姜兆锡辨贾疏前后相互抵牾;秦蕙田等论觳亦非正体;三礼馆臣以祝用髀,佐证髀为正体。依据经注,可证髀为正体,而觳非正体,只是全体,因此,牲二十一体当增髀去觳。并且,觳髀之争隐含了祭祀用体与骨体性质、使用者及其与礼结合的规则。  相似文献   

17.
作者钱交教授,是著名礼学专家,曾著《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均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颇得学术界赞誉。为便于学者了解礼制发展的全貌,钱先生以近九秩高龄而撰《三礼通论》。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Ic月出版,49.5万字,定价4O兀。该书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织编辑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之一。全书共四编,《礼书编》介绍《仪礼》及《礼古经》、《周礼》著作时代、大小戴《礼记》及《古文记》、礼书学者及重要著作等;《名物篇》包括衣服、饮食、宫室、车马、武备、旗帜、王瑞、乐舞、丧葬等内…  相似文献   

18.
《档案管理》2007,(5):85-87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战国以来,七十子后学者和汉代学者在传授《仪礼》的过程中,积累起大量的说解材料.汉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二人分别辑录成两部《礼记》,其中戴圣所辑《礼记》四十九篇,经东汉末郑玄作注,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子书概说     
“子”的初文“象两只小手上下活动、下肢裹在襁褓里的幼儿形,头部比例较大,与婴儿特点同”,后来引申为对老师或男子有德者的尊称。《仪礼.士冠礼疏》说:“古者称师曰子”;《礼·曲礼注》说:“子,有德者之称。”到了先秦,始用“子”泛指思想家的著作。先秦思想家并不亲自写书,其言行多由门人汇编成书,用“××子”作为书名,以示敬  相似文献   

20.
《孔丛子》传世刻本中最早的是北宋宋咸的《孔丛子注》,该书于嘉祐八年付梓,后来的各种刻本都是在《孔丛子注》的基础上,不断翻刻、删削、补益而完成的。两宋时期,《孔丛子注》在流传中经考证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引用本及巾箱本、宋淳熙王蔺校订本三个系列,明清时期诸本皆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