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朋友们,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您的钱包里面应该有一样东西,大家猜是什么?钱、人民币、信用卡?好,都是正确的!不过,我这里说的是您的身份证,带有身份证的朋友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您的国籍、姓名、性别还有出生年月,都清楚的写在上面,对吧?我想说,这,就是您的袖珍档案。朋友们,档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档案是对历史的记录,它承载着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中国历史上,档案工作与编史修志有  相似文献   

2.
编辑部:我到过许多单位的档案库房,见里面摆放着不少花盆,养花本可以丰富和调剂人们的文化生活,如果是在庭院、居家里养花实是一乐事,但在为保护档案而有严格要求的档案库房内养花,确不是明智之举,特提出请各位同仁注意。李广仁李广仁同志:读了你给《北京档案》编辑部的信,感到所提问题看似小事,但以小见大,从中看出您时档案保护的一片热心,我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  相似文献   

3.
开场白:编辑本期稿件,时值一年中最热的伏天,但天热不及档案人对"区县档案编研何去何从"的探讨热.大家从<北京档案史料>(下称<史料>)是否能成为区县编研的样板说起,谈到区县档案编研科的定位,继而提出招募档案编研志愿者的设想,您认为这是一条新思路,还是一些档案人(包括阿昆)热昏了头在说胡话?请抓紧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4.
《北京档案》在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蒙编辑部的惠赠,每月我都能非常准时地收到一本,这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也使我对《北京档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北京档案》成了我案头常读的一本杂志,朝夕相见的老朋友.我读《北京档案》,理解了《北京档案》,在《北京档案》杂志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5.
《北京档案》2009,(3):13-13
《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通过400多件档案史料,揭示北京在政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历程。让您从中追寻一些往事的回忆,感悟北京百年来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我是1988年看到您向中国档案学会提交的论文《从档案的“中介性”看档案学的学科性质》认识您的。后来我在写《中国档案学会全国第三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和处理情况汇报》(《档案学研究》1989年第3期)时,专门提到了您的上速论文,并将其收入《全国第三次……  相似文献   

7.
遥祝百期     
欣悉《北京档案》出刊100期,可喜可贺!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期刊欣欣向荣.在林林总总的档案期刊中,对《北京档案》我却情有独钟.真的,我爱《北京档案》.这不是我对《北京档案》有什么偏爱,而是《北京档案》确是越办越好,每期都很有看头.《北京档案》栏目设置越来越成熟;"精品"文章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精美.  相似文献   

8.
《贵州档案》,与您有缘。您第一次印入我的眼帘,恰是您创刊伊始的1982年。只是,那时“档案”一词尚未彻底从“政治斗争工具”与“机密性”的神秘面纱中走出来,社会对“档案”的内  相似文献   

9.
阿昆 《北京档案》2005,(8):42-42
编辑本期稿件,时值一年中最热的伏天,但天热不及档案人对“区县档案编研何去何从”的探讨热。大家从《北京档案史料》(下称《史料》)是否能成为区县编研的样板说起,谈到区县档案编研科的定位,继而提出招募档案编研志愿的设想,您认为这是一条新思路,还是一些档案人(包括阿昆)热昏了头在说胡话?请抓紧发表意见。一旦对本辩题再无新的见解,便转入下一辩题“档案馆有无休闲功能?” 。  相似文献   

10.
<正>问:云辉副馆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祝贺您被评为四川档案工匠。您从1990年开始从事档案工作,三十三年如一日,请问您对档案工作有些什么体会呢?答:从1990年入职绵竹市档案馆至今,我在基层档案部门工作33年,担任领导班子成员17年,先后从事并分管过档案业务指导、馆务建设、档案保管与利用、爱教基地建设、档案宣传与编研、纪检监察、党支部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踏进检察院的综合档案室,机缘巧合我结识了您--<湖南档案>,只是颇感相见恨晚,因为您已与湖南档案事业风雨相伴20春秋,而今早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2.
在欢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北京档案》出版200期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我是《北京档案》多年来的热心读者与作者,我为《北京档案》出版200期而自豪,并表示热烈地祝贺!  相似文献   

13.
<北京档案>杂志是我所喜欢的档案专业刊物之一,我感到这个刊物当中凝结着办刊人的许多追求.<北京档案>在这些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我归纳了一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开场白:"历史能否戏说"是个谈古论今的话题,又是个旁及三教九流,涉猎档案、历史、文学、戏剧等诸多学科的话题,还是个雅俗共赏、男女老少都关心的话题,愿这一话题的辩论能排解您的疑惑,开拓您的思路,增长您的学识,引发您的兴致.如此,则<每期一辩>幸甚,<北京档案>幸甚,广大读者幸甚.  相似文献   

15.
访谈主持人:月光 月光:兆刿教授您好!我看到您在线了!很高兴您能接受<档案界>的邀请做客档案界论坛的<名家访谈>.覃兆刿:主持人你好!很荣幸受到蔡总编的邀请,作为首位被访者更是诚惶诚恐.各位专家和档案界的朋友,你们好!  相似文献   

16.
1981年我转业到原郧阳地区档案局工作,从那时起我就认识了您——《中国档案》。初到档案部门,那时的档案书籍就那么几本,当时的档案杂志为数也很少。老局长就让我认真学习《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等书籍,他总是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当时的《档案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和《中国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北京档案》2007,(2):51-51
知心大哥: 谈到写作,我特感激<北京档案>,因为<北京档案>对我起了亦师亦友亦园地的三重作用.我深悟读好、评好、用好<北京档案>,其中奥妙无穷,受益更是颇多.  相似文献   

18.
记者:盛局长,您好!您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档案机构要大力彰显文化特色,实现向文化属性的回归。那么,您认为综合档案部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盛晓奇:档案作为特殊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记录传承载体,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和传统意义上的"资政工具",同时也是存储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9.
我感觉,《北京档案》这些年总的来看,是上升的趋势.我这些年不怎么教书了,可还有不少的学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呀、那类文章的,所以我还经常看些档案报刊什么的.我是比较愿意看《北京档案》的,我过去给研究生开的参考书目里面,选自《北京档案》上的文章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个刊物确实办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20.
《北京档案》2020,(4):49-49
根据北京市财政的要求,《北京档案》杂志已改为使用银行转账方式支付稿费,因此您的稿件一经采用,请您提供您本人的中国建设银行卡号及开户人姓名(建设银行卡;活期借记卡;本人名下的卡),以便我们支付稿酬。谢谢各位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