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沉浸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喜欢桂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相似文献   

3.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2.体会文章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1课:桂花雨。生读课题。2.首先我们来默写几个词: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落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相似文献   

4.
周宏 《广西教育》2013,(21):53-53,61
语文教学千头万绪,每一节课的设计都可能涉及诸多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语言实践,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笔者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桂花雨》为例,浅谈一些体会。一、说"四季的雨"板书"雨",设计提问:你能描述一下四季的雨吗?  相似文献   

5.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教完琦君的《桂花雨》,村子里的桂花香气早已沁入心脾,童年时的摇花乐趣也历历在目。桂花,是江浙一带常见的乔木,在作者琦君笔下,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还承载着她对故乡深深的怀念。那一抹乡愁,如烟似雾,虚无缥缈,却又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身居海外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思乡已泛化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情感纠结。这种思乡之情在琦君的笔下却显得浅淡而深沉,并且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感情氛围。品读《桂花雨》,当引领学生体会文中处处弥漫着的淡淡乡愁以及深深亲情。  相似文献   

6.
徐凤英  李敏 《教师》2016,(4):81
【目标呈现】知识与技能: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写出桂花带给"我"的快乐;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月是故乡明》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对有关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表现了作者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3.设疑: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呢?【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扣住文题,通过美读和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读成流动的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以及散文的表达特色,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了氛围。二、自读正音,读通长句1.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  相似文献   

8.
教学《桂花雨》一课,恰逢"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站在办公室门口,一阵阵幽幽桂花香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渗透血液,使人浑身舒畅,让人一下子忘却了烦恼。这妙处怎一个"香"字了得。所以备课时我灵感突现,何不让学生也亲身感受一番桂花的"香"。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欣赏缤纷的自然美、温暖淳朴的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语言。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这是远在台湾的琦君怀念故乡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相似文献   

11.
<正>【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教师始终紧紧围绕“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文童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表演、想象、质疑、讨论等,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让他们品味作者的感情,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享受桂花香、摇花乐、品花乐.感受浓浓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13.
全班肃静。“同学们,现在开始抽背《桂花雨》。”该来的,还是来了。《桂花雨》这篇课文,我还没背熟!这天我早早起了床,匆匆忙忙跑进教室,拿起语文书开始磕磕巴巴地背诵:“不说香飘十里,至少……”  相似文献   

14.
<正>《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极其深广的。本设计重视理解、把握、运用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解读词之义、品读文之美,让“读”“说”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相似文献   

17.
正《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相似文献   

18.
《桂花雨》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致的手法,恬淡的笔风,描绘了桂花的香、美,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桂花雨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会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使读者对那阵阵的“桂花雨”产生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的感觉,进而体会到“我”深深的思乡之情?我采用了以下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课后练习中重点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教师始终紧紧围绕“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表演、想象、质疑、讨论等,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让他们品味作者的感情,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享受桂花香、摇花乐、品花乐,感受浓浓的思乡情。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与教室里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最终真正读懂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桂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定和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生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