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录音报道的真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者叙述的真实;二是现场实况录音的真实。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其中有一个方面出了毛病,整个录音报道就会失去其生存的价值。记者叙述,无论是口头的或文字的,都要求完全真实。现场实况录音的真实性更应当加以重视。因为录音报道之所以比文字报道感人、可信,关键就在于音响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赵挺 《视听纵横》2002,(4):49-50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感则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一种判断,直接影响其对新闻报道主体的接受程度。真实性是真实感的基础,真实感则反映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且让受众有强烈真实感的新闻报道,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但新闻报道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却不一定就有真实感。  相似文献   

3.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4.
袁治强 《新闻知识》2001,(10):49-50
我们常讲,新闻要真实,要可信,应该说,新闻的真实与可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的本是统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新闻真实,指的是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可信,则是指新闻发布后读者对它的信任度,按理说,真实的新闻应当是可信的,但实际中却并非如此,有些真实的新闻,读者却对其产生怀疑,这里面也包括大量的正面报道。比如:我们从正面大量地介绍一些工作做法和成绩,相当多的读者对这些正面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不感兴趣,要么看一下标题,要么根本不看,这除了与可读性和写法、编排不活难以激起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5.
(一)可信性,可信性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传播学认为,传播和接受信息,需经过这样的过程:信息源——编码(制成符号)——传递——解码(了解符号的含义)。无论是报纸新闻、广播新闻还是电视新闻,它们的信息源都是新闻事实,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由于编码不清,造成受众难以解码,无法了解信息原意;或者由于解码者(读者、听众、观众)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解码(比如不识字的人无法读书看报):或者由于解码者和编码者在认知结构上不同,双方造成误解,这些都会影响新闻事实在受众心中的可信程度。传播学认为,对新闻事件的转述层次越少,其可信程度就越高,报纸新闻的新闻事实是经过记者的了解、观察、归纳、构思再转述过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记者的主观意识和态度,读者与事件本身没有任何接触,也无法亲自调查来验证记者的叙述,因此处于只能接受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同样,在广播新闻中记者的转述层次仍占主导地位,听众的被动状态仍没有彻底改变。  相似文献   

6.
说起新闻宣传的社会信誉总有点令人担忧,说到底还是真实性问题,因为真实性与可信性成正比。如果说受众对新闻宣传的可信性存在疑虑,可谁也说不清我们的新闻为什么不大可信,谁也指不出哪个地方失实,能被指控为“客里空”的报道为数极少。可是,为什么新闻界的状况会那么令人不满呢?本文想对传统的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做些探讨。平面化的报道模式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缺陷。首先是一边倒的绝对好、绝对坏的的报道比比皆是,要么好话说  相似文献   

7.
对世妇会报道的新闻学思考──中国媒体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比较研究徐人仲关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要真实,这是全球新闻工作者公认的职业准则,也是新闻受众的要求。西方主流媒体对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报道,有一部分是比较尊重事实的,但是,不真实、不够真实的甚多。...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即使是对方愿意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也总是遮遮掩掩,很难保证事实的真实性。而通过隐性采访,记者往往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性”。这是由隐性采访的不公开性决定的。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的特点,就不会对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心理压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不是实事求是地报道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没有附加外来的成份?是区分新闻和非新闻的试金石。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征即本质特征。坚持真实报道,是对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维护真实性,反对假报道,是新闻伦理的首要内容。刘少奇同志就对我们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你们不能采取轻率的、哗众取宠的、‘客里空’式的态度,而应当采取负贺的、谨慎的、严肃的态度去做工作。”(《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4页) 近几年的新闻改革实践中,提出了新闻可信性这个观念。其实,只有真实的新闻才是可信的新闻,马克思就说过, “人民相信的只是真正存在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6页)可见,可信性可以说是真实性的代名词,至少,真实性也是可信性的核心内容。新闻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0.
真实性与真实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明明是真实的,读来却让人感到虚假;有些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却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这说明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真实性与真实感相背离的情况,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并不总是统一的。要弄清二者的关系,还需从明确概念入手,对真实感与真实性做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不交代新闻来源,由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出面对受众说话,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新闻信息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记者、通讯员撰写消息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明显地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时候,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电视权威性及作为公共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素,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探讨涉及到了真实性及失实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学术界探讨比较多的问题。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失实性本文分为两部分阐述,一部分是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了新闻真实性问题;另外,一部分则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新闻失实,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情感     
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真实。它是决定一篇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基础,但作为报道新闻的主体——记者和通讯员,具有社会性,他们存在着社会心理状态。由于其生活阅历、政治倾向,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不同,因而对选择事实、叙述事实和确定报道角度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则是新闻情感的外观。心理学家对情感的经典定义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新闻情感,则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在事实上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它是记者、通讯员个性心理和受众社会心理的统一。新闻中的情感是由新闻事实诱引而产生的,记者、通讯员在…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自身特性的要求,是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要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报道必须加以选择.有选择就有倾向.这就引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在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二者关系时,我们应看到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尽可能增强真实性,减少倾向性,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  相似文献   

15.
论对新闻“真实性”诉求的主体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 为常态 ,无论是名誉侵权还是隐私侵权 ①,绝大多数的新闻侵权诉讼都是因报道在真实性上出了问题而引致的。对于原告(报道指涉的当事人) ,“真实性”问题极可能成了诉讼的缘起 ;对于被告(媒体或作者) ,它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抗辩事由———绳索和利剑集于真实性一身。而随着一名读者(与报道内容并无直接联系)以“虚假报道”为由 ,对国内某家知名杂志起诉、上诉 ,令我们无法不关注新闻纠纷中的一个新动向 :“真实”也有可能成为普通受众的法律诉求。常态 :报道所涉当事人对真实性的法律诉求新闻以真实为生命 ,法律以事实为准绳。崇尚…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可信性,是指受众对新闻信任的程度。它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信誉的一个标志。新闻受众决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自己收听收看的新闻,总是加以比较、鉴别和判断,选择自己认为可信的部分加以接受,并用来影响、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对那些不可信的部分加以排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有80%左右的新闻受众,认为自己的新闻媒介所作的种种新闻报道是可信的或基本可信的,这个比例要  相似文献   

17.
新闻真实性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提出新闻真实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范畴,它应该是一种经过对记者判断认定的依据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新闻传播必须追求和坚持的原则,经过记者和新闻传播机构判断和认定的依据真实,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属性和特点。国内以往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看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完善,同时易于陷入形而上问题的论争之中。科学地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所应知的基本常识.然而,在各类新闻媒体每天产生的大量稿件中,不符合客观真实的报道也不鲜见,久而久之,使受众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面对广大受众的期待,新闻工作者要以"真实"为第一要求,报道经得起检验的新闻.这就需要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有些记者或媒体在报道时容易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带有感情色彩,导致报道有失偏颇甚至真实性受到冲击、舆论导向偏激。尤其是对"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报道,容易陷入标签新闻的误区,用抨击性或嘲讽性的标题吸引眼球,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后果严重的会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者和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写要真实、可信宋兆宽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可信的前提,但可信不一定真实。请看一篇报道的开头:10月28日晚6点40分,北京开往太原的473次列车驶进了忻州车站。车轮尚未停稳,站台上就响起了急促的找人广播:“退伍战士任忠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