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存在主意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也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教育》2011,(11):64-64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教育。因此,最高境界的教育管理当是唤醒“自觉”,它是基于对人的高度尊重,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一种自觉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教育》2005,(5):25-26
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同中国一样古老,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雅典奴隶制国家,为了适应当时其内部“民主”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雅典教育则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指智育和美育),亦即通过这两种教育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亚里斯多德继承其老师柏拉图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也把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三部分,还分别与三方面的教育相应对,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的实质和精神内涵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加强艺术教育是其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就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古今教育发生的一个核心转换是从“灵魂转向的技艺”到专门化的“技术培训”,这种转换具体体现为教育在社会功能、目的基础及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施特劳斯认为,大众文化平庸化的侵蚀,特别期待自由教育提供人性的卓越,自由教育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它的重要前提是老师首先接近大师。文科教育必须在关注人的灵魂、注重阅读、倾注耐心和开放的格局下才能求解当代文科生的窘境。  相似文献   

6.
肖天乐 《河南教育》2011,(12):24-2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或许正因为此。很多人也非常认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观点。但是.教师到底是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被教师加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关乎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关乎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学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那...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作育涵养圆满和谐之人性,进而成就高尚事业和建造良善社会。依此,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识(人文)教育。而通识(人文)教育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哲学教育或哲学性的教育。是故,作为通识教育之灵魂,哲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居有基础地位。欲求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此种基础地位,至关紧要的乃是促成“通识教育哲学化”,亦即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弥散型”或“浸润性”的教育,为此应完成相应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都怀着赤诚的爱,这就是师爱。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在这纷繁浮华的人世问,我认为最富有爱心的人莫过于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们赞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1.
“思想造就了人的伟大”,帕斯卡尔的这一著名论断对教育尤其适用。教育是植根灵魂的活动,没有思想的支撑,一切教育活动都将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教育的尊严在于人本身,而“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没有思想的教育,既丧失了人本身,也丧失了教育的全部意义,教育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是思想的流淌,只有行走在思想长河的两岸,才能捡拾起令人心醉的教育浪花;  相似文献   

12.
孔小琴 《山东教育》2005,(18):16-17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是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反映社会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指明一所教育机构的前进方向,因此教育理念应该具有前瞻性.而这恰恰就是其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更是一个教育品牌的灵魂。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坚持25年的“快乐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快乐教育”这种教育文化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灵魂和教育品牌。而这种文化来自于学校几任领导和全体教师对教育本源的自觉追求,来自于教育者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为看,以由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是教育理论历史发,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程来看 ,由以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 ,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 ;从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来看 ,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 ,是教育理论历史发展、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师更应在语文课堂中努力探究、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那么,在语文课堂中该如何贯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本是人的教育。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教育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技巧的教育被过分强化。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的,智力不好的人是次品,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而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张有强 《云南教育》2011,(22):23-24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