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师小传维克多·雨果(l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诗人。19世纪前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一生创作的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成为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辉煌的遗产。雨果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主导思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中《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诗人,副作家,小说家。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的贝桑松城一个军官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并开始创作。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文学生涯长达60年之久,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美丑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原则。尤其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系,使美与丑、善与恶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4.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世界文学史中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之一便是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又经久不衰的文学典型形象,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李罗洛就是这一系列典型之一。克格德副主教这个文学形象自诞生以来,对其评论便是众说纷法,但总的说来,基本上都是将其作为恶势力的代表而成为抨击对象。在文学史上也就成为了“道貌岸然”“心如蛇蝎”者的代名词,当然,纵观整个《巴黎圣母院》,我们不难从他身上找出他的这些成分来,但如果我们的眼光再放开一些…  相似文献   

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6.
<正> 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是在同古典主义的斗争中跨进浪漫主义文学行列的,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是他创作前期的代表作,也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他的《卫戍官》的演出失败则宣告雨果结束前期创作,而进入创作生涯的中期。这时,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力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以往的评论者多数只谈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很少深入研究,作者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忠实的体现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雨果:浪漫主义的领袖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法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小说。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1827年发表历史剧《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提出了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相似文献   

9.
堂·克罗德是雨果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 ,长期以来他被看作是丑恶心灵的代表。实际上 ,这种看法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人物的灵魂特征。小说原作中大量的情节表明 ,堂·克罗德内心的善与恶是并存的 ,因此对这个人物的心理特征不能简单定性。  相似文献   

10.
沈毅 《阅读与鉴赏》2007,(12):58-60,80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相似文献   

11.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本文拟从《巴黎圣母院》入手,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序言中公开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主张积极的浪漫主义。过了三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雨果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创作上实践了他的浪漫主义主张。本文试图对后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一生著作等身,他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工》等都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和喜爱。法国作家阿拉贡曾经说过:“全世界人民由于雨果认识了法国,就像由于但丁认识了意大利,由于莎士比亚认识了英国,由于普希金认识了俄国,由于歌德认识了德国。”由此可见雨果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885年6月雨果逝世,法国举国哀悼,巴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雨果的一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他既是文学家又是斗士,一生笔耕不辍,又积极参加实际政治斗争。就像伏尔泰、…  相似文献   

14.
雨果作为十九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和世界文豪,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且体现在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的方方面面。通过查阅数据库资料、阅读文学作品、理性分析、合理归纳的方式从《巴黎圣母院》中找寻雨果的人道主义踪迹,不仅对于进一步认识雨果和其文学精神有着重大意义,对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法国的文学发展概况和欧洲人道主义思想也有帮助。本文从歌颂自由与肯定人性,呼吁和平与期待博爱,弘扬理性与反封建三个方面对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 ,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 ,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这几个方面。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 ,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 ,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示 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其所以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浪漫派的灵魂,不仅因为他撰写了许多浪漫主义理论著作,指导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给法国浪漫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具备着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7.
雨果小传     
维克多·雨果,法国诗人、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文学生涯长达60年之久,为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贡献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雨果出生于1802年,当时正值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祖父是一位普通的木匠,父亲则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雨果天资聪慧,喜欢读书,9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诗》,获得国王路易十八赏赐的年金。1830年7月…  相似文献   

18.
法国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巨著,带给了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并且该部著作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雨果将《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积极运用其中,将人的“美”与“丑”所象征的二元性进行充分表达,从而使《巴黎圣母院》一书在突出人物特性的同时,也将人物所表达的精神实质进行展现.文章就这一问题作出简单的概述,以期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进行认知.  相似文献   

19.
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核心是对照原则的充分运用和体现,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形象、爱情世界以及情节环境等方面大量运用对照描写手法,凸显了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们熟悉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实他的诗歌与小说同样出色,诗集有《秋叶集》《惩罚集》《静观集》等。其诗歌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对生活的热爱与争取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诗人积极参与政治的跌宕人生,气势磅礴、富有激情的小说创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