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诗规范化的代表,徐志摩一直在自觉地追求新诗的音乐性,尤其是新诗中的声音同意象的音乐性结合,他的诗歌翻译和创作凭借节奏、韵律、等多种语言规律和语言技巧来实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徐志摩如何在创作上把握诗歌声音、意象、意境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并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进而从意象带动意境的这一角度,深入阐释其诗歌语言与音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诗歌体理论笼而统之地讲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和“意境”。这些体特点基本上是从中国古代诗歌和浪漫主义新诗中总结出来的。而运用不同创作方法创作的新诗和不同形式的新诗在抒情性和音乐性上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也不一定都有意境。偏执于一个方面容易导致理论的片面性。当今中国诗坛,学习借鉴现代派诗歌艺术手法的意象诗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纠正对诗歌体特点的片面性理解。  相似文献   

3.
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诗歌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诵读、创设情境、多元解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新诗的审美特征,使学生乐于走近新诗,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丁桂芝 《考试周刊》2010,(37):45-45
进入现代,我国诗歌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创造了优秀的新诗文化。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很多优秀的古诗和新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新诗(1919—1949)发展中,关于意象的理论片言散语,但在丰富的实践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拟从中国现代新诗意象的理论与创作中简单梳理出有别于古代诗歌意象的特点,由此考察中国现代新诗意象变化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开始的新诗革命意在打破诗体限制,推翻传统词调曲谱的束缚,创造一个“崭新”的诗歌世界,这使新诗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是否需要音乐性、如何重建音乐性的问题。本文意在通过对现代新诗音乐性的精神品位和意蕴流变的探寻,展示新诗在音乐性这一维度渐进迈向“未来的完美”的运动步伐。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而鉴赏诗歌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目标,当学生能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品析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后,便可深入解读诗情、诗意。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的,文章将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从反复诵读、品读意象、锤炼字句和知人论世等角度,引领学生涵泳诗情、解析诗意,并深入解读诗人李白的内心情感,体会诗歌中富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如何才能优化古典诗词教学一向备受关注,在高校倡导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大学语文更要不断地探索古典诗词所承载的精神文化的深层底蕴,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从诗词的意象中去挖掘诗词的内在意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像力,培养其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并通过知人处世、意象品味、朗读涵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新诗声音是一个包括了新诗音乐性,不完全等同于新诗音乐性问题的概念。传统诗歌的歌性特征在新诗变革中发生了现代性转变。新诗倡导的文言合一、诗文合一,就是主张用说话的声音,按照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口语写自由的诗,替代适合歌吟的文言格律诗。现代诗歌的声音,强调语言与意义融合,是一种蕴含于思想之中的声音,把传统诗歌形式化的声音变为自由活泼的有生命的声音。诗歌的声音感受既是一种身体的感官活动,也是一种由意识参与的综合感官审美体验。诗歌声音的感官功能首先是诗歌语言的声韵作用,这种声韵包括文字的语音、语气、语调、词汇组合、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声韵因素;其次,常常通过视觉作用转化为听官的感觉,作用于心官的体验,在现代诗歌中大量通过意象的象征化表现,呈现为一种混沌的虚实相生的混响。现代节奏是新诗声音的核心元素,一种在变化中有一定规律重复的开放性多元化节奏,是构成现代诗歌声音最重要的美学机制。现代节奏多元化形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然的音节节奏、变化统一的对称节奏、分行建构的视觉节奏。现代诗歌变化的多样性节奏,从时间意义上让诗歌的声音与意义获得或停延、或呼应、或回响等表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而诗歌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突破口。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反复吟诵,体味语言美;二.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三.分析意象,体会诗歌内涵;四.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五.发挥想象,主动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好“三深”原则,即深刻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领会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深入体会诗词审美特质、贯彻朗诵原则。这将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只要处理好这些原则,那就会得心应手,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主要途径。我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诗歌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中诗歌的深厚底蕴。新诗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体味祖国语言的精华,感受诗歌带来的全新享受,进而热爱语文这门学科。下面,笔者就如何学习新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首先,要领会新诗,重在感悟诗歌的意象。意象即诗作中融合的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通过联想或想象寄寓深刻含义的物象。  相似文献   

15.
东方美学的神髓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创造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美学追求,其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照。这一在东方文化革新运动中没落的诗学诉求,却在美国的新诗运动中又一次被激活,完成了诗歌在本源意义上的一次对传统的复兴。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找寻到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的原始因子。西方“意象派”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借鉴彰显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渗与共融,也体现了传统资源对于构建现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诗歌作为文学精髓,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研究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在英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式探究文本研读文本,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掌握研读文本的方法;运用图式理论设置问题导入,培养学生阅读时快速激活、形成相关图式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化意象进行比较解读,培养学生分析、构建诗词的"意象"能力;通过朗读,增强对音韵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丽贞 《现代语文》2011,(10):40-41
新诗表情达意多委婉曲折,对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要深刻理解新诗的丰富意蕴,把握新诗的主旨有一定的难度。本文试探究教师在高一起始课的现代新诗教学中,应如何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层结构,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身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而蕴涵丰富的诗的语汇、诗的意象、诗的音乐性以及稳定的艺术思维和运思方式。但新诗的清新自然、灵活自由和承载思想内容之大是旧诗永远无法与之比肩的。然而新诗在对语言艺术的探索中因音乐性的缺失而带来发展上的禁锢与滞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诗歌韵律发展的脉络,以阐释中国新诗在对传统矫枉过正的发展与突破中的问题及现状。  相似文献   

19.
华漪清 《教师》2012,(21):75-76
意象是诗歌教学的"牛鼻子"。通过意象描述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营构的艺术氛围;利用意象领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意旨;挖掘意象的内涵,深入理解诗歌意蕴。这样,诗歌教学便可以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诗在中学教材中占的比例小、篇目选择视野狭窄,并且高考几乎不考新诗。教师的新诗课程意识淡薄,未能全面意识到新诗对学生的陶冶性情的功能,教师的新诗文本解读能力缺失,学生对新诗的忽视等各方面因素使得现代诗歌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文章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适当增加现代诗歌的篇目,教师树立新诗课程意识,鼓励学生品鉴诗歌几个方面着手,力求能改善诗歌教学的现状,以便现代诗歌审美价值的实现和陶冶学生性情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