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相似文献   

3.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适应并且使用好这套新教材,是摆在我们英语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这种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特点。深刻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才能自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刨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朱粉红 《考试周刊》2011,(65):84-85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提出:数学教育应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数学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初中数学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材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三个新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实际上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思维构造空间,从而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数学教育要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各级考试中体现贯彻这一理念,深化考试改革,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吕玉彬 《考试周刊》2010,(55):25-26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基本理念是突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体现大众数学的精神,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教材也贯彻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介绍我国数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介绍我国的数学成就,培养学  相似文献   

15.
隋丽丽 《宣武教育》2005,(12):12-16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亟待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从更广的视角、更宽的角度折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即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课题学习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虽然探讨很多,其实践的经验与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新课程目标下,最基本的还是更应该重视对新课标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若就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而言,主要包括:对新教材结构体系设置的研究,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对新教材各种学习活动的合理利用以及对新教材插图的充分利用。这是实现新课标关于倡导“学生有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和实现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与关键。  相似文献   

17.
教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令人刮目相看。课改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给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推开了一扇多彩的窗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我感觉到.这套教材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创新的思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结构、问题情境、数学阅读等方面谈使用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的教学体会,感受新教材“以初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数学又是人们生产、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面对新教材的数学教学,新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艺术魅力。通过实践,我认为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