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时的记忆中,家访是件普通而又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却似乎成了“稀罕物”。家长们在抱怨:老师怎么不家访了?孩子们在诉苦:老师只会请家长,向家长告状。那么,教师如何看待家访?家长是否欢迎家访?家访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家访将以何种良性状态生存与发展呢? 本期我们将围绕上述有关家访的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家访,这个教师的优良传统,似乎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可是我对它却情有独钟,而且每次家访,我还特意带上班里的小干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这是同学们编的顺口溜,它表达了同学们的一种心态:怕家访,怕老师告状。我家访从来不告状,因为那样似乎反映了老师的无能。相反,我的学生都希望我去家访。哪位同学进步了,改正了缺点,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等等,我会去家访,让他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同我一起鼓励孩子树立信心,这样做的结果要比告状强得多。  我为什么要带上小干部一起去家访呢?这是让小干部们…  相似文献   

3.
别样家访     
陈建军 《师道》2004,(1):31-31
是不是所有的家访都意味着告状?是不是所有的“告状”都会给学生心头留下创伤?家访到底有没有技巧?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也有例外。欧阳从师专毕业后来到一所  相似文献   

4.
居海燕 《班主任》2013,(11):35-35
很多年前就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直到现在,很多学生最害怕的还是老师家访。一些班主任利用学生的这种畏惧,把家访当作自己的“杀手锏”,常常以家访来威胁学生。其实,家访不该使学生紧张恐惧,使家长惶惶不安。因为家访不是“登门告状”,而是为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章文 《幼儿教育》2000,(1):43-43
小杰是个很不错的小男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可就是不爱画画,每次对老师布置的画画“任务”总是草草几笔了事。还有做操总是提不起劲,加上他的调皮常引来四处告状声,弄得老师头痛不已。“老师,小杰把你的磁带弄坏了,让他赔,让他赔。”看来,得来次家访,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可怎样才能使家访摆脱“告状式”,真正取得家长的信任,以达到沟通及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6.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家访是老师的一大法宝,学生称之为“告状”,是被列为“恐怖事件”当中的。我记得幼时的伙伴们还编了首打油诗:“不怕站学堂,就怕来家访;老师来我家,吓我床下趴;老师一离开,直把双手拍。”小时候,一听说老师要来家访了,注定就要灾难临头祸事上身了,要有挨骂甚至挨打的心理准备。辩解是不可能的,父母认准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你一辩解,他们反而认为你一点悔改之心都没有了。弟弟丁丁,上小学四年级。他跟每个怕家访的孩子一样,谈“访”色变。他私下跟同学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一天中午,丁丁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8.
家访是老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但老师们同是进行家访,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相同,这里面有许多奥妙值得我们探索。学生和家长一般都喜欢老师“报喜”,不喜欢老师“报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学生和家长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家访时因势利导,努力做好转化工作,变“忧”为“喜”,就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班上有个孩子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经过教育认了错,但很怕老师去他家里告状“报忧”,于是我说“:你要好好改正缺点,等你彻底改正了,我再到你家里去‘报喜’。果然,他不但不再打架闹事,而且能主动帮助同学。看着他的变化,我打心…  相似文献   

9.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10.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学生不欢迎教师家访,原因是惟恐教师在家长面前“告状”。由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了“报喜式”家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第一,出示“安民告示”。在每一学期初,我都告诉学生,老师这一学期会到你们家去家访,反映你们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要求你们从现在起为老师准备好家访的“礼物”,比如学习进步、比赛获奖、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等等。学生听后个个精神振奋,积极表现自己。第二,及时上门送“礼”。我在教育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努力寻找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老师,你再等两周到我家去家访好吗?”“为什么要这样?”我不解地问。“两周后,我的数学成绩会更好。我还要写一篇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惊喜的文章。到那时,你向我爸爸、妈妈汇报我的成绩时,更有事实。”“好,太好了!我尊重你的意见,同意你的安排。”家访时,我不仅在时间上让学生说了算,而且在内容和事例方面,也与学生协商“定音”。实践证明,这种家访方式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由过去的厌恶、惧怕、推辞、躲避家访,转变为盼望、喜欢、恳求、陪伴老师家访。不言而喻,学生要让老师把他进步的事例、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向家长汇报;把他…  相似文献   

12.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 ,经过了多少次尝试 ,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给有问题的学生加个“官衔”,让他当班干部 ,对该生的转变具有神奇效应 ,我把它概括为“干部效应”。我班有个同学叫巩毅 ,各科老师一提起他就头疼 ,同学们整天向我告状 :墙上挂的毛巾擦了皮鞋 ,同学们的喝水杯子里被扔进了七彩粉笔 ;下课乘人不注意拿上褂子蒙住同学的头练上几拳……这些都是他干的好事。为了了解情况 ,我首先家访 ,第一次家访原本也没有告状的意思。可是一进门 ,还未说几句话 ,他爸就大嗓门一开 ,要么打断他的腿 ,要么赶他出家门。看他父亲这个样子 ,我心里…  相似文献   

13.
家访新花样     
一提起老师要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家访就是向家长告状,所以对家访总是抱着疑惧甚至抵触的情绪。这样的家访,给老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或压力,老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明显。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家访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4.
家访,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种方法,经常被教师们采用。可是在农村学校,一些教师的家访往往事与愿违,产生逆反效应。 笔者曾见到这样一件事:某校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有不完成作业和旷课的坏习惯。一次又因犯错,老师领他去见家长,走在半路上,这个学生趁老师不备便逃跑了。半个多月以后,该生因在银川参加偷窃团伙作案,被公安部门抓住送回学校。事后了解,才知该生的爸爸是个铁匠,常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差而伤脑筋,每次老师家访走后,总要用顶砖下跪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这个学生这次逃跑外出正是因为害怕老师的“告状”招来皮肉之苦。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些学校除了每年召开一两次家长座谈会以外,平时老师很少有走出校门到学生家去访问的.老师遇到学生有缺点错误,就把家长招到学校来“告状”,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很重的精神负担,甚至会使一些家长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给果给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都造成许多不良影响.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到学生家访问,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通信息,相互配合,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怎样才能搞好家访呢?我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学生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带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门访问,家长从成绩上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可由此谈到学生的其它问题,这样家访效果较好.开学了,我诱导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学习上  相似文献   

16.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17.
家访新花样     
一提起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他们认为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所以总是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家访。大多数教师家访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家访的时问,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但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使学生和老师解除误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老师,张新民把我的铅笔弄断了!”况联花哭丧着脸向我“告状”。“他怎么弄断你的铅笔呢?”我问她。她说:“张新民抢我的铅笔去削,我不肯,他就把我的铅笔头往桌上一按,笔尖就断了。”我劝她先回去,等会老师找张新民谈谈。“张新民为什么硬要给人家削铅笔呢?”我反  相似文献   

19.
教师家访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一条重要的育人渠道。教师家访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教师能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而且在于家访时教师能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人际情感氛围中客观、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其在家庭与社区中所受的影响和进行的活动。有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学校的教师家访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告状”式家访是一个重要问题[1]。所谓“告状”式家访是指由于教师不进行常规性的家访 ,而当学生在校犯了过失时进行的突发性家访的戏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危害及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一、告状式家访的…  相似文献   

20.
我儿子是班里最淘气的孩子,按理说只有别人告他的状,没有他告人家状的可能,其实不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只要发现别人有违纪行为,儿子总是很兴奋地到老师那去“告状”,因为他要让老师知道,还有比他表现更差的学生。此时“告状”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积极表现的好机会,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到了中年级,儿子开始意识到“告状”不好,他不再主动地告别人的状,而是看到哪个同学告了自己的状,出于报复心理去反“告状”。到了小学高年级,儿子说班里除了极少数女生爱“告状”以外,已经没人“告状”了。看来,“告状”有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