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级联创”打造学习型组织 第一级:“班子”学习。以“知识与能力、文化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管理与技术”四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内容、时间、地点、主持人”四落实为基本要求,建立三分之一时间处理事务、三分之一时间调研、三分之一时间学习的“三三制”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三三制”教学法是个较好的举措。就是把一学期的总课时一分为三: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教学规定的课文,三分之一时间辅导课外阅读,三分之一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3.
企业不仅支付你薪酬,还充实你的人生。 "九进"千家万户"十给"政策服务"十到"一线基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工会结合"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要求,专题下发了关于开展"转变作风走基层争做职工贴心人"活动的意见。《意见》要求,工会机关干部要三分之一时间走基层,指导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帮扶职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慰问职工;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千万不能以牺牲学生语言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识字的高速度。应用三分之一时间识字,三分之二时间学语言  相似文献   

5.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18):30-31
苏东坡的父母一共生了三男三女。苏东坡在男孩中排行老二,所以又名和仲,仲就是老二;苏辙是老三,又名同叔。古人有"孟仲叔季"排序法,也有按"元亨利贞"排序的。苏东坡有个哥哥叫景先,大约在东坡三四岁时夭折了。所以后来就剩苏轼、苏辙兄弟俩。苏轼曾写诗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氏二兄弟,在嘉祐元年(1056年)进京赶考,哥哥二十岁,弟弟十七岁,双双考中了进  相似文献   

6.
王金霞 《成才之路》2014,(22):67-67
正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跨跃式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模式。跨越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的顺序,大跨步式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学生来说较重要、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这门学科,在跨越式教学中是指教师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再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最后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写话训练,就是通常说的"211"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基础知识占去半壁  相似文献   

7.
杜小平 《成才之路》2014,(26):73-73
正跨越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的顺序,大跨步式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学生来说较重要和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是指教师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再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最后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写话训练,就是通常说的"211"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课外阅读成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不再是课下进行的兴趣活动了,要真真正正地摆在课堂  相似文献   

8.
母亲去世得早,是父亲把我们姊妹三个一手拉扯大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姐姐10岁,我7岁,妹妹只有4岁。母亲去世后,我们姊妹三人中只有我能够继续读书。姐姐和妹妹不能读书,倒不是因为父亲重男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谪居黄州五年,与寓居江南武昌车湖的王文甫兄弟相过殆百数,这在苏东坡交往的朋友圈里是一种奇特的现象。王文甫兄弟为何从西蜀嘉州犍为迁徙到鄂州武昌,苏东坡不便明说,故在相关的诗文中采用了曲笔的方式分别记述。王文甫与苏东坡交往时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其长兄王齐雄有二子,分别是王天常与王天麟,父子三人皆寓居武昌城内,不住车湖。苏东坡与王氏兄弟相识于落难之时,情谊深厚,故苏东坡终其一生,从未将王氏兄弟忘怀。  相似文献   

10.
主诗人龙吟:"乌台诗案"在北宋政坛掀起轩然大波,苏东坡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请继续"倾听"黄玉峰先生的精彩解说——苏东坡进入大牢的第三天,即八月二十日,由李定主持,开始审讯。先由苏东坡自述罪行,他只承认在杭州作过几首讽刺诗,又生怕连累他人,说是自己写给朋友的,他们没有回诗。见一时难以撬开苏东坡的嘴,何正臣等人用肉体和精神折磨相结合的办法,日夜拷问,羞辱侮骂,威胁恐吓。苏东坡熬不住时,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于是设法吞药而死,却没有死成。我们敬爱的大诗人终于扛不住了。  相似文献   

11.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4):34-36
主持人龙吟:"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苏东坡梦中写下的这两句诗,成为了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他为何选择江苏常州作为终老之地?他为何急遽病重而亡?他的人生际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期"东坡闲话"完结篇将为你一一解答。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苏东坡在海南岛收到了朝廷让他北归的消息,流放生活即将结束。他喜出望外,云:"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北归途中,与苏东坡同行的还有他的小儿子苏过、前来报讯的好朋友吴复古,以及一条颇通人性的狗"乌嘴"。苏东坡心情愉悦,夸赞这条狗"知我北归,掉尾欲舞"。但是一路上,苏东坡的心情很难用欣喜两个字来简单概括。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回顾起岭南、海南两地的流放生活,苏东坡就如做了一场噩梦。当时与他同遭贬逐的人,大多数因为经受不住生活的折磨而相继死去。所以,当苏东坡翻过大庾岭时,曾感慨万千地写诗赠给一  相似文献   

12.
从离开海南岛至常州后去世的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是苏东坡的北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居儋时期,心情及各种书写条件都大大改变,被压抑了多年的书法创作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通过题跋、碑铭等诗文创作、题壁题额、书写遣怀与赠人等具有明显书法创作性质的书写活动的考证,苏东坡北归过程中书法创作热情高涨,书法创作活动频繁,今存作品11件,显示出苏东坡书法创作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3.
苏小妹,随着诸多通俗文学本和民间故事的传讲,成了一个博览群书、学习刻苦、文思敏捷、能诗善对的女中豪杰的形象。特别是苏小妹与苏东坡、秦少游的故事,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给你一个她既是妙龄少女,又是极有文学素养的才女的印象。尽管历史上确有苏东坡其人,确有秦少游其人,尽管苏小妹的故事娓娓动听,而在四川眉山县陈列室存放的苏氏家谱中,有上至苏洵的祖父苏杲,下至苏辙之子苏逊,唯独不见苏小妹这个流芳九世、为人传颂的女寸子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史料记载:苏洵(苏东坡之父)共有三个女儿,都死在苏洵去世之前,欧阳修为  相似文献   

14.
正一、要把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互相交流,并逐步向三分之二过度,尽量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所用时间。学习每个模块时,先用少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生单词及句型,而将剩余时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互相讨论,自由交流,自主学习,使其能熟练背诵课文。二、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只是老师提问,学生不懂的知识还是得不到解决,所以要学会让学生提问。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谭烨 《中国教师》2011,(1):16-16
<正>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因病去世,享年79岁。在之后的半个月里,网上掀起了一股追悼热潮,只要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范敬宜"三个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军成几乎每年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海上度过,那般劈波斩浪、与海搏斗的惊险刺激几乎天天上演。归根结底,如此不畏生死与大海搏斗的波澜岁月,不过是为了还那片蔚蓝一份安宁与和平。30余载与茫茫海洋的博弈,王军成早已与大海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18):36-37
主持人龙吟:苏东坡的才情,不仅令王弗、王闰之两任妻子钦佩,也引来了众多的倾慕者。由此,苏东坡还留下了许多人生憾事。"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这般夸赞她;"美如春园,美如晨曦",秦观如此形容她——她,就是苏东坡身边秀外慧中的女子朝云。十二岁时,朝云被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看中,买下来当丫环。后来,她成了苏东坡的侍妾。朝云才艺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成了苏东坡后半生的红粉知己、精神挚友。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曾做过20万人的抽样调查,发现智商特别高的约占千分之三,智商特别低的也约占千分之三,是典型的"两头少,中间多"。这说明"后进生"的智商并不一定差,他们只  相似文献   

19.
<正>(1)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在争取完美人生。然而,古往今来,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完美只是梦想,不完美才是人生。"中国古人也早就明了这个道理。亚圣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西晋大将羊祜叹道:"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北宋苏东坡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连孙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虽然轻而易举地跳过了龙门。可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只有那些溜须拍马的小人或平庸无能之辈,才有可能步步登高,而苏东坡这样的大天才却注定是要吃亏的。起先苏东坡被安排在史馆任职。在史馆有机会看到皇家珍藏的各种图书秘籍,这对苏东坡来说倒是特别高兴的事,因为他原是个爱读书的人。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年轻的妻子去世了,紧接着他父亲也离开了人间。两兄弟立刻辞去官职,把两口棺材送回家乡安葬。等他们守丧期满回到京城时。正赶上王安石主持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