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深入,国内外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理论也不断涌现出来。在这些批评理论中。文学批评家重点研究和探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作者为主要线索。阐释了在后现代主义和读者反应理论这两种理论中作者的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作品重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的读者会赋予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本文尝试运用此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考察,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学作品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接受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批评,以及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以认知框架理论解读短篇小说《女房东》,说明默认值如何填补空缺从而对文学语篇进行阐释,有益于读者对文本的预测和更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理论——知青理论入手,讨论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理论与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中的读者理论的异同,并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潜存的丰富多样的文学接受意识,从而发现它独到的东方式理论价值和现代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释意理论提出了三个评价忠实的标准——忠于作者意图、忠于译入语表达方式和忠于读者。而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注重儿童这一读者的特殊要求时很难起到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文章通过实例分析来证明释意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汉译的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文学名著阅读中,读者作为阅读主体有自由阅读的民主权利。作者、读者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在名著阅读中,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是名著,如何更好地理解名著,体验名著的情感?该文运用自我认同理论从文学自我认同的角度体验名著情感,丰富自我的感情体验。  相似文献   

7.
宋小琴 《考试周刊》2014,(85):13-13
在世界翻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一直是世界各国翻译家们所追随的主流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交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作者、译者和译文的读者都是关键要素,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某一个要素靠拢,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感受,统筹兼顾。这一理论不仅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标准,而且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多元化的、动态的新视野。文章在充分理解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读者反应理论看林黛玉和苔丝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阅读中读者本人的经历对作品的理解,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和再创造性。利用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对林黛玉和苔丝这两个文学经典女性人物进行了身世、长相、性格和价值观的对比,探讨了两个人物之间诸多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范围内,翻译课题研究备受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一项理论就是功能翻译理论。从理论层次上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功能翻译具有跨越交际、文化及民族的特点,在实际开展功能翻译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翻译人员、作者及读者三大主体,应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性的把握各方面的因素,使各个主体都得到照顾。本研究主要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以期进一步加深对翻译批评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升文学翻译整体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11.
戴舒芩 《文教资料》2007,(21):61-64
接受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是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力求对其理论重点读者、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其理论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13.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派"的经典之作,以文学形式体现了二战后"美国梦"扭曲的表现形式,半自传的叙述手法更能增加读者的参与性.本文着眼于作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和理想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凯鲁亚克是如何将其心理特征刻画在作品人物中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级次制约着文学矢量运动 ,这个运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本文与读者相互制约 ,作者与读者相互影响、相互提高 ;双向作用的大小取决于阅读级次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是一本介绍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著作。作者结合翻译该书的实践,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对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更易于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冯志娟  杨春燕 《考试周刊》2009,(36):131-132
本文根据高级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课程的要求分析了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学习者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让读者能动地介入作品、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的视角出发,提出在高级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视为读者,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章来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以此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理论源自方法论诠释学,是阅读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主张恢复、重建作者原意,但又确认读者可以比作者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无意间颠覆了原意说。阅读可以有多种、多重意义,其中文本的本义与读者拓展、创造的引申义,才是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梅彤 《文教资料》2008,(30):10-11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文学写作理论,使传统文学理论、写作理论内容面临着变革与重构.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四大影响:文学价值理念的革新、作品真实性理论的重构、文学观念的更新以及作者和读者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浮世画家》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创作的一部以日本二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作者以陌生化理论与不可靠叙事为主要艺术手法刻画了主人公小野在日本战败前后的生存状态,以此表达作者的一些思考与态度。文章尝试从不可靠的叙述者、对主人公形象的期待发生反转的读者及具有文学良知的作者这三个维度对该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20.
邓彦 《文教资料》2008,(20):26-28
<苔丝>中独具匠心地运用色彩推动悲剧节奏的设计和哈代式的"超自然作者叙述",折射出哈代对18世纪亨利·菲尔丁读者作用理论的炉火纯青的运用.这一理论的运用使读者不仅能深刻理解<苔丝>的悲剧寓意,更能体会哈代的悲剧思想.读者作用理论的运用不但使得作者跟读者能有效地、完美地交流和沟通,而且更凸显出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道德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