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科技部、教育部确定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把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国家大学科技园应该成为具有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的高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2.
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科技园秉承“科技救国”办学传统,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凭借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依托厦门大学的优势资源,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其取得的初步成效中,我们看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学科技园区的缩影,感受到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区蕴涵的巨大能量。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区促成大学与工业合作产生的强大国际竞争力,以及中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新时期的律动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科技园区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种盲目求大的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处理好大学科技园区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大学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确定大学科技园区的规模,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素:人才储备量、大学的学科量、高科技项目产出量。  相似文献   

4.
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出现种种问题,以致引人深思其种种原因。与大学的服务和交往功能相适应的创业型大学则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或目标,而实行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互动协作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走什么样的路,即我们常说的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大学科技园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选准了合适的发展模式,才能少走弯路,减少曲折,因而,选择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适合校情、院情,在探索中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模式。 一是孵化器模式。一项技术成果要变成产业优势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许多成果还需要经过二次开发孵化成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企业才能真正转移到产业领域。大学科技园区可以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通过“项目+资本”的良好…  相似文献   

6.
大学兴办科技园区探讨杨焕成上海大学1大学创办科技园区是当中世界潮流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以66英亩土地、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区,即当今著称于世的“硅谷”。自斯坦福大学科学园区创建以后,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城区建设中具有支撑作用。本文探讨了大学与创新型城区建设互动发展的模式,分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作用过程,通过对大学与城区"三区联动"的实践总结得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园区以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目的是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应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要在孵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发挥好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作用。高校科技园区是有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网络创新系统,应注重特色内涵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来看,其动力最初表现为促进大学自身发展,其后逐渐扩展为催生新型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大学科技园的强大动力。大学科技园的动力等级不断提升,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科技园的动力主要表现为聚集力、合作力、创新力、孵化力、生产力和竞争力等六种。就我国大学科技园区而言,由于创新力与合作力不足,导致聚集力、孵化力、生产力和竞争力不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大学与企业的联协能力,应该引起大学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地方大学科技园单一产业创新集群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学科技园区单一产业的创新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创新集群的经济学原理,在分析大学科技园区单一产业集群的特征基础上,从定性角度构建了大学园区创新产业集群与环境要素作用模型、大学园区具有创新能力单一产业集群模型;为了进一步对大学科技园区具有创新能力单一产业集群模型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借助数学中的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研究了大学科技园区具有创新能力单一产业集群模型的动力学模型;最后,从数据分析角度运用实例化研究,证明了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对定量化分析大学园区创新集群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蕴含着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及其关系原理的科技新内容。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 ;揭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 ,展示了新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揭示了科技对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蕴含着新的社会结构观。高度评价了科技人员开拓新生产力的卓著功勋 ,强调科技活动需要亿万群众的积极参与 ,开拓了群众科技史观的新视野。揭示了科技对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丰富发展了社会文明进步观。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科学技术的角度 ,对唯物史观的全面丰富与发展 ,形成了科技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科研是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从当前来看,地方高职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科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高职科研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通过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参与地方主导产业中的科技攻关,为区域主导产业中的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可以有效促进高职科研工作以及地方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为科学的基础,也与社会进步关系密切。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总结数学发展的规律,探索数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运用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要视角。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的本质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以人的主体性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归宿,对于新形势下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科技人才政策是塑造良好人才环境的重要因素,福建省的科技人才政策仍然存在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台湾当局从科技人才的供需预测、培育、引进、使用和评价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系统比较了闽台两地科技人才政策,并基此对福建省科技人才政策提出了实施科技人才供需预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政策、自主培养与境外引进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并用、分类管理与多元化评价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突出丹东区域优势,增强丹东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更好实施丹东未来重大科技专项和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基地,形成互动共赢的区域科技发展机制和"西进东联、点轴支撑"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对丹东市重点产业的科技应用情况做一深入分析,提出丹东市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课程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阐述了社会赋予现代教师必备的科技素养,以及教师科技素养的阐释。并以音乐学科为例,阐明科技素养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与课改科研中的重要意义。呼吁现代教师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真正成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性期刊具有延续科学生命,孵化科技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准确使用科技术语,是强化学术性期刊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沙漠化"和"沙化"等名词术语使用不当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责无旁贷.当前,我国大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源于大学科技发展存在政策性障碍,特别是面对国家新的科技战略需求,现有的大学科技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愈加明显.故建议转变政府管理大学科技活动的机制和方式,通过政策调节大学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需要高等教育与创新体系两个系统的双向自觉。当前高等教育系统推动科技进步已经形成自觉,而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则更多地处于自发状态。分析和高效运用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保守和超越的双重性格,它决定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选择"浸润—渗透—扩散"的温和式路径。该路径使科技进步成果有条件地准入高等教育系统,最终形成双向循环系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