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2.
《陕西教育》2007,(1):51-51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好问,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为了掌握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提问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我对我校一至六年级七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我认为造成学生主动提问较少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3.
徐振国 《物理教师》2004,25(9):9-12
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不会提出问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现在,国家新制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中都把“学会提出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李政道教授也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的兴趣非常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在教学上如何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5.
蒋朝阳 《考试周刊》2010,(49):90-91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可是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就是不问,也不会问。2006—2009年在武进区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反思性学习,开展了常州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作了一些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重视、激励、引导学生“问”,它是对单纯的师问生答,重答轻问的一个挑战,是对课堂结构的一项改革。一、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的意义●从教师角度看1.是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教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质疑,可以直接了解学情,达到心中有数。2.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课…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这说明会学习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自己阅读呢?  相似文献   

9.
"学问"一词,道出了"学"从"问"来,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从学会"问"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明了问题意识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当下语文课堂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现状,周一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没有‘问’的机会,‘问’成了教师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1.
地理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地学习,突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本文从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促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13.
王倩珍 《新疆教育》2012,(8):115-115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大胆实践,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如今从信息技术课堂到其他课堂,普遍存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出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认真分析了学生产生不了问题的原因,并从教师示问、导问、评问,学生学问、试问、精问两方面尝试构建新型的“学问式”信息技术课堂,希望通过探索一个新型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问进而促进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学生提问的动力机制、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大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这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对于学生提问的动力机制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因而在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里,我们要问:学生为  相似文献   

16.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推动教学,学生则利用课堂质疑,配以思考来进行学习。"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是通过问来学习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特点,给他们创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会问""巧问"。教师作为传授学问的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质疑来进行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教  相似文献   

17.
贾晓岚 《上海教育》2001,(20):32-34
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曾经指出:“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  相似文献   

18.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说善于发现疑问,才会善于思考和学习;“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是说善问对增长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纵观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少学生在课堂处于压抑状态,两耳竖起只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思维缺乏活力,尤其是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勤问、善问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尊重学生,使他们敢于提问1、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  相似文献   

19.
这是学习《石钟山记》的最后一课时,还有十分钟,我准备小结完毕,再进行字词练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对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正确与否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敢疑敢实践的精神。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要习惯接受,要敢于去问几个‘为什么’……”我顿了顿,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位学生大声地问:“老师,长沙为什么不称zh!ng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未能把它有机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