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2.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3.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5.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常被人称做是“封建卫道士”贾政与“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说是封建“卫道士”贾政迫害“反封建斗士”贾宝玉。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太合适的。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宝玉怠慢了客人。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宝玉得罪了忠顺亲王府,给贾家惹下了麻烦。第三是贾环那一番火上浇油的话。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宝玉怠慢了客人,贾政因此心中不快,这仅仅是一般的正常的心…  相似文献   

7.
听妈妈说,在我满月之前,我就拥有了奶奶妈妈等亲人给我起的一大堆稀奇古怪的名字:小不点、二丫头、小陈陈、妞妞……一人有多个名字当然不行,亲人们决定为我确定一个。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我终于有了乳名——妞妞。但大家说还要有一个学名,好报户口,于是他们又给我起学名了。妈妈认为,我爸爸的名字叫“宝文”,其中有个“宝”字;她的名字叫“玉芳”,其中有个“玉”字,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宝玉”。于是妈妈查遍了字典,找了意思为“宝玉”的字一大堆:珂、琦、瑶、瑾、璇、琪……想从这些字中为我选一个做名字。妈妈研究来研究去,选了“瑾”作…  相似文献   

8.
最常用的汉字是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秦牧曾说:“实际上,我们经常用得上,富有生命力的汉字不过是四五千个罢了。”(见《语林采英》第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那么,最常用的究竟是哪些字?有人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进行统计后发现,书中出现最多的不是宝玉、宝钗的“宝”,亦非宝玉、黛玉的“玉”而是“了”字,共出现20545次,其次超1万字的还有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而文学作品中隐藏着许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所谓空白,是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表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的人“神来之笔”。比如《红楼梦》第98回写女主角林黛玉神伤绝世时的语言“宝玉!宝玉!你好……”、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被举人老爷打折腿后的遭遇等,都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2.
悲剧精神是悲剧艺术的精髓。“五四”运动使中国作家第一次从整体上具有了悲剧意识,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悲剧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精神,经鲁迅奠基,又由茅盾、巴金、曹禺、沈从文、路翎等现代作家继承、发展、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由“为人生”到重神性,再到张扬民族性,在变奏中不断演进,并始终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  相似文献   

13.
古典小说的回目是小说的文眼.<红楼梦>也自不例外."翡"代表宝玉,"翠"代表黛玉,"冷"代表宝钗.宝玉以占最多数的回目成为绝对的主角,与黛玉的亲密,与宝钗的冷淡也是回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文章先是从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在一起共同放风筝的情景着笔,再结合《红楼梦》全书的相关内容,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爱情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赞颂宝玉和黛玉自由追求纯洁爱情及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态度的同时,揭示了封建势力对俩人追求美好爱情的迫害。文中还通过封建礼教迫害下的妇女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保”字,一般的注本均采用传统的译法,解释为“安”,此说未妥,当训作“依靠”。另外,文中还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一句中的“欲”字,并非表意愿的动词“想要”,而应该训作表存在的动词“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悲剧意识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态。在每一生命个体的人生历程中,它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中介,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中。用悲剧意识解读《前赤壁赋》,更深入地理解、体悟苏轼的文化心理和艺术人格,对社会变革时期构建坚强的心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曹雪芹安排“金陵十二钗”正册顺序给我们的启发,加上脂砚斋的批语“宝玉系诸艳之贯”、“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给我们的提示,即按照和贾宝玉的关系来确定是否进入“金陵十二钗”的名单,对副册、又副册名单作了具体的考索,希望能对理解《红楼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保训》"假中"之"假"习见于传世文献,是"祭者致神"之义,"假中于河"即通过祭祀"河"得到"中"。"假中于河"之"河"是河神之谓,与传世文献中的"冥"关系密切。上甲微通过祭祀河神来凝聚人心、积蓄力量,并赋予攻打有易的正义性,"假中于河"即通过精诚的祭祀来获得神灵公正的裁决。因此,"中"就是具有公正、正义、公道含义的思想观念,"得中"就是公平、公正地裁决事理。这一点可以结合"中"的功能从汤、舜、尧以及周文王的事迹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