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 对于"V 够"结构,吕叔湘(1999)认为是"动结式",赵立江(1998)认为"够"作动词的补语.他们的观点基本相同,也就是"V 够"结构是"述补"结构,他们都认为"V 够"结构"多用于不情愿和不如意的事"(赵立江,1998),"多含不耐烦的语气"(吕叔湘,1999).我们有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V+给"中"给"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V 给”(动词 给 )中“给”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认为是介词 ,有的认为是动词 ,还有的认为“给”虽是介词 ,但“V 给”结合紧密 ,可看成一个整体 ,作用与一个动词相当 (有的甚至说“V 给”是一个词 )。由于上述分歧 ,各种语法书对“V 给 N1 N2 ”(“V 给”后带上两个名词性成分 )的分析也就不同 ,有的认为是双宾结构 ,有的认为不是。文章认为 ,“V 给”中的“给”是动词 ,“V 给 N1 N2 ”是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使动构词后的意义虚化而来。两者具有词义上的衍生关系,而不具有结构上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是(S)V(O)”格式常见于汉语口语中.“不是(S)V(O)”可称为标记性言语行为,它可分为四部分:“不是”、“S”、“V”和“O”.其中“不是”是标记;S部分表明说话人的身份;“V”部分是该结构的主要部分,表明这个标记性言语行为的意图;O部分表明听话人的身份.在结构变化方面“不是(S)V(O)”有五种主要结构形式.“不是(S)V(O)”这一标记性言语行为具有多方面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们常可接触这样的句子: ①衣服脏了,还不洗一洗? ②你的车子坏了,让我来修一修。 这些句子中的“洗一洗”“修一修”,即本文所说的动词“V一V”结构,这是种极常见的结构。 有人认为,“V一V”结构是动补结构,后一个动词“V”是借动词为量词。我们认为,这种结构中的“一”一般是用作语气助词,“V一V”结构是动词重叠的又一形式。  相似文献   

6.
“(很)V人”使役结构是中原官话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与一般使役结构相比,“(很)V人”使役结构中V、“人”、“V人”等都有着自己的显特征:V为非自主谓词,但与一般使役结构中的非自主谓词相互对立;“人”为无指成分;“V人”具有描写性。  相似文献   

7.
"Ns+V+得+NP+VP"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Ns V 得十NP VP”结构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一)“Ns V 得 NP VP”的语音停顿及结构形式.发现其与兼语句有很大差异:(二)“Ns V 得 NP VP”结构中的“V”.分析得出.其与“NP”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V”不应归入使动类.也不能使后面的“NP”成为兼语成分;(三)“V 得”中的“得”,其确定应分为三类情况。  相似文献   

8.
关于“有/无条件(地)+V”,很少有人论及;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1982)在谈到由动词“有、没有、无”组成的述宾结构可以转化成副词做状语的时候,对“有条件的承担义务”一例作了分析,认为例中“的”字可以去掉,不过去掉以后结构和意义都变了。有“的”字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承担义务;没有“的”字是连谓结构,意思是具备承担义务的条件。(153页)  相似文献   

9.
李德捷  ajian 《小学生》2006,(10):25-27
星期天,西西豆把斯坦兔和顿顿猫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平时你们总说自己聪明,今天出个题考考你们,怎么样?”“没问题!”“好,听题。如果你们俩在一间空房子里,天花板上吊(diào)着一串香蕉(jiāo),斯坦兔够不到,顿顿猫也够不到,可是你们都想吃,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一、山区薄弱学校师资现状分析(一)老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山区教师以本地人居多,他们一辈子为山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工作,是学校的“元老”。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老教师往往存在着一些缺点:1.教学观念滞后。认为教师只要教学生认识课本上的字就够了,什么能力培养等都不重视。2  相似文献   

11.
题水箱中的水在冬天往往温度够高,同学们在水箱中加了一个“220V、2000W”的电热管,并利用一个“6V、1W”的小灯泡和一段  相似文献   

12.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语义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着”的“持续体的标记”功能、“V1着 V2”的内部结构层次、“V1着 V2”中的核心谓语和附目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对“V1着 V2”这种动词连用形式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的“连动”属性提出质疑,认为该种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应该划归偏正关系的范围内,是一种动词性状语的偏正关系的动词谓语句。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句子:“N1 把 N2 V1 在 N3 V2 (N4)”。名词N2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既是V1的受事,又是V2的施事;由介词“在”引导的介宾结构既是V1的处所元,同时又是V2的处所元,因而“N1 把 N2 V1 在 N3 V2 (N1)”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兼语句。对这种特殊句式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用双线索层次分析法,将该类句子中的两种兼属情况同时标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为 N所 V”,语法学者基本上持两种意见 ,或认为它是被动句式的标志 ,或认为它是动词“为” 定语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笔者立足于历时的角度 ,认为“为”与“所”一开始的结合比较松散 ,存在着由实词义向被动句式标志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为 N所 V”没有保留最初的实词义“为”与“所”字结构的简单相加 ,从表被动的方向发展下去 ,成为被动句式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中“V不得(O)”既可写作“V不的(O)”,又可写作“V不哩(O)”;“V不得(O)”又可分为“V不得(O)1”和“V不得(O)2”。“V不得(O)”在近代汉语中不仅受到来自表能性的“不能V”、“不得V”及“不可V”的竞争,还受到表能性的“V不了”和“V不成”等的排挤,加上其自身主要接纳单音节词拒绝复音节词方面的限制,它的萎缩是在所难免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这里的“Verb”也包括部分“adjective”)。数词“一”直接出现在动词之前 ,是常见的。“一 +V”的出现 ,须有一定的语境 ,并且不同语境下的“一 +V”,产生不同的作用。(一 )先行句语境里的“一 +V”这里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涉及的是复句。首先看先行句里的“一 +V”:(1 )我们·一 ·到 ,那歌声便戛然而止。(《散文》1 980年第 3期 5页 )(2 )春灌 ·一 ·过 ,活就轻松了。 (《人民文学》1 995年第 9期 90页 )(3)这么 ·一 ·来 ,我与他们共同语言就少了许多。(《读者》1 997年第 3期 2页 )(4)四下 ·…  相似文献   

20.
“V得”、“V不得”结构中“得”的语义和词性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吕叔湘先生在他的《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一文中就举过这样的例子: (1)这个孩子吃得。 (2)这个莱吃得。 (3)大人吃得,孩子吃不得。 (4)辣椒之类,有胃病的吃不得。①其中“吃得”、“吃不得”可简称为“V得”、“V不得”结构。“得”和“不得”分别是动作行为“V”的肯定和否定形式,表示动作行为之能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