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壮 《大观周刊》2011,(2):87-87,20
在当今社会,关公信仰属于民间信仰体系,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本文试图剖析阐释其形成的诸种因素,揭示这种信仰生成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2.
《新闻世界》2007,(4):37-37
越南国父胡志明一生没有妻室和儿女。关于胡志明的独身生活,在越南群众中流传着许多故事。1946年12月,越南抗法战争爆发,越南中央党政领导机关都转移到越北山区。一次,胡志明到党总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汉文化圈之中,越南是中国之外使用汉字历史最长的国家。从古代越南铜鼓铭文及各种南越古冢出土物来看,早在公元以前,篆字就已在南部越南流传。此后,直到1945年现代拉丁化越南文成为越南法定文字之前,汉字一直在越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汉文化的流传,尤其是汉越语大规模传入越南以后,产生了一种以汉字字形来拼写越语语音的文字——喃字。喃字的构造方式与中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俗字构字方式相似,  相似文献   

4.
在中越文化交流中,不只是越南搜求中国图籍,也有一些越南人的汉文作品在中国产生或流传。《四库总目》著录越南书数种,如黎崱《安南志略》、黎澄《南翁梦录》,但原属越南书籍,后传入中国的只有一部《越史略》。本文拟对从越南传入中国的数种古籍作一  相似文献   

5.
在关公逝世1790年后的今天,长篇文化散文《不朽关公》隆重推出,运城籍著名作家王西兰为关公庄严正名、重新立传,关公故里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和认识关公的读书热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陈金文 《文化遗产》2013,(5):49-52,158
越南的"望夫"型传说很可能是从中国境内流传而来,因为与越南人民的情感、心理相符,而在越南扎根开花;另一方面,最初产生于中国的"望夫"型传说流传到越南后发生了变异,由社会悲剧转换成了命运悲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中、越两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而有许多文化为两国人民所共享,"望夫"型传说在两国的传承、传播正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7.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大力尊崇关公,使崇拜关公在满族中蔚然成风.其原因在于关公形象为满族所喜爱,并且也是出于统治者树立道德楷模、笼络汉族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8.
荆州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关羽让荆州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人文情结。本文分析了荆州关公文化传播推广现状,并就如何构建荆州专有符号,加大荆州关公文化传播力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与我国灰姑娘型故事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中的鱼神相助母题明显显示出对我国古文献所载《叶限》故事的继承;二是越南灰姑娘故事与中国灰姑娘故事都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演绎出了姐妹争斗的情节。究其原因,自然是两国民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中越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在文化上是近亲,因而,中越民俗文化的相似甚至雷同也就不足为怪。除此之外,本人以为中越灰姑娘型故事的相似,还可能是因为中越目前口头流传的灰姑娘故事属于同源异流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五显是始见于宋代民间的一路神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曾广为流传。华光是佛家的一位菩萨,时见于佛典之中。在流传过程中,其面目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明代以来,二者合流,成为民间通俗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形象。其流传和变化涉及到宗教、民间信仰以及民间通俗文学的多重作用,这对于认识相关问题或许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1.
《往津日记》是关于越南阮朝特使阮述第二次使华经历的记录,是越南汉籍中保存并流传至今的仅有的几种"燕行记"之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从《往津日记》可以看出晚清中越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呈现出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大力尊崇关公,使崇拜关公在满族中蔚然成风。其原因在于关公形象为满族所喜爱,并且也是出于统治者树立道德楷模、笼络汉族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有关公藏目录的统计在汪辟疆《目录学研究·论唐宋元明四朝之目录》一文中,有一个《官书目录表》、现根据这表,作一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4.
殷桂清 《大观周刊》2012,(38):18-18
信仰是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在情感心理上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在意志行为上表现为在此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及最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信奉和追求,那么在当下如何推进这一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共识,这一命题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集中收录越南作者所作汉诗的文献有《安南志略》、《越峤书》、《元诗选》、《越南辑略》、《清诗汇》五部。这几部书之间有的互相沿袭,有的另有来源。比照文本的同异和相关的记载可见,《安南志略》和《元诗选》二书中陈益稷诗部分皆有较多的佚失,但如果参照越南所存《全越诗录》,这部分内容可以得到恢复。《越南辑略》中的越南诗来源于越南《皇越诗选》一书,但所用的版本可能与现存《皇越诗选》刻本稍有不同。《清诗汇》一书中的越南汉诗一部分取材于《越南辑略》,一部分为编者搜集,但其中有若干错误。  相似文献   

16.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世界具有影响。这篇著作是毛泽东思想传播最广的篇章之一。在《毛泽东选集》英文和其他外文译本出版以前,《讲话》已在世界广为传播。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和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这篇文章就译成各种文字在各地出版。 在早年,《讲话》先在东方流传,在日本、朝鲜、越南  相似文献   

17.
与瓷器无关--中国为什么叫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其文说,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这些史实,我无异议.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大越史记全书>是越南史学家吴士连用文言汉文编撰的一部有关越南历史的编年体通史,是研究越南历史最重要的古籍资料之一,向为史学工作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于1936年访问延安,回美国以后撰写了<红色照耀在中国>一书,出版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仅1937年就再版5次,1938年再版时改为<西行漫记>.从此,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领导人及红军的生活随这本书的流传而广为世人所知.埃德加·斯诺的名字也随这本书的流传家喻户晓,并有了一种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0.
要一个个分散的为自己利益而行动的个体,时刻存在着关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的、未来的目标并愿意为之奉献,这作为一个普遍的信仰已经不能被接受,这就是所谓信仰失缺。那些具有长远的信仰,面对着分化的、竞争的、个体的社会——这三个定义不能缺一个——要他们永远有一种关于整体和未来的信仰,并且维系原来的信仰已经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