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5,(9):28-28
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近日揭晓,共有258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8件、二等奖89件、三等奖131件。本刊发表的新闻论文《讲究辩证法 推进“三贴近”》(作者尹明华 编辑吕怡然)荣获一等奖。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共有6件作品获奖,其他5件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青年记协召开尹明华新闻作品研讨会,我因另有会议,未能参加,失去一次向青年同志学习的机会。《新闻记者》选登尹、剑两位在会上的发言,文字具体生动,一个青年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当事人的心情、感受跃然纸上,读后很受鼓舞。相信别的读者也会作出自己的评价。用不着我再来啰嗦。编者要我写篇短文,却之不恭,就谈一点赞扬声中所引起的思索吧。本来,人民电台为人民讲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然,她还配叫人民电台吗?这次尹明华为剑蕾讲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6,(2):19-23
尹明华,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编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上海记者协会副主席。曾任《东方电台》副台长、《上海电台》副台长、上海市委宣传部秘书长、新闻出版处处长、《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兼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院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上海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主任等职。曾获中国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荣誉、中国新闻一等奖、上海首届韬奋新闻奖、上海十佳青年编辑称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新闻传媒业来说,遵循科学发展观,报纸的经营管理要进一步从高成本、粗放型朝着高效益、集约型方向发展,报业的信息化也将朝着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效益在全国报业中是名列前茅的,2005年创利高达2.75亿。最近,我们采访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同志,他们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可供报业同仁在思考、规划本报“十一五”发展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晨 《军事记者》2010,(1):59-59
没想到长得五大三粗的葛传宝,却是上海驻军闻名的“小秀才”。作为上海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的新闻干事,葛传宝入伍18年来,先后发表各类新闻作品2000余篇,其中获省级以上媒体优秀新闻作品奖的有30多篇。他参与撰写的《铸剑旅长》系列报道获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办红无厂房酒瓶厂》获《解放军报》征文一等奖。为此,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龙君、熊忠辉报道:11月8日,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主办,解放军报、军区军兵种报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高校新闻院系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江永红现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曾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从一个炊事员到高级记者,江永红奋斗在军事新闻战线,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采写特色。他或他与同行合作采写的《“蓝军司令”越练越狡猾“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老山有个孙干事》、《孙铁锤传…  相似文献   

6.
新近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撰写了不少新闻传播学论文,并屡屡获奖,其中包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上海新闻论文奖一等奖。近日,在第5届上海新闻学术年会上,他谈了自己学习、思考、写作的心得,给人以有益的启迪。本刊在此予以刊栽,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由解放军报社新闻研究所、长征出版社与人民武警报社联合举办的朱金平专著《新闻编辑论》研讨会,8月14日在京举行。朱金平同志系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军事记者》杂志主编。这些年来,他在发表大量的新闻学术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之外,还撰写出版了《舆论战》、《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和《新闻记者论》等专著,受到广泛好评。《新闻编辑论》由长征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邵华泽为其题写了书名。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对这本专著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新闻教科书。这里摘发部分与会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8月5日,浙江日报召开洪加祥新闻作品研讨会。这表明浙报集团对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视,鼓励记者编辑多写多编新闻精品,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和舆论引导能力。集团总编辑杨大进到会并讲话,副总编辑陆熙、徐峻参加了会议。浙江日报采编部门负责人及部分采编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副总编辑冯卫民主持。会上,大家对洪加祥的新闻作品和他深入基层、努力实践“三贴近”的采访作风等作了充分的研讨和肯定。  相似文献   

9.
《临沂日报》社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侯振岩,5年如一日,热心为驻军培训报道骨干,官兵亲切地称他是“军营育才编辑”。现已52岁的高级编辑侯振岩,从事新闻工作已有30个年头,先后发表论文、新闻、文学作品500余篇,30多篇新闻作品在国家级、省地级获奖,在当地新闻界有一定影响。1992年夏天,他到沂蒙山区的某部采访时,了解到部队报道人才比较缺乏,便主动与部队领导协商: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为驻军部队官兵培训报道骨干。5年来,他风雪无阻,先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部队4个培训点义务为报道人员上课2000余课时。一份心…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10,(12):7-7
尹明华在2010年第5期《上海新闻研究》中撰文说,一款新的传播产品出现后.一般可根据三个基本特征来衡量其生命力:一是跨龄和跨界的征服;二是蜂拥而至的争夺;  相似文献   

11.
我的班长余书福退伍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已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战友们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投去赞赏的目光。余班长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发表的三大本作品剪报本被海南《商旅报》聘为记者,后又被《海南特区报》聘为体育版编辑。在一次师里组织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上,余班长作为特邀佳宾被请回部队给大家上课,许多战友向他请教:“余班长,你从基层报道员走到今天报社编辑的位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笑着回答:“写新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热爱。”大家进一步打探:“如果想要达到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光有文字报道而没有新闻照片是不能成其为报纸的;同样地,如果一张报纸只有好的文字报道,而没有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也是不能成为一张好报纸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在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这样说。此次会议于8月19日—26日在银川市召开,62家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要闻版编辑和摄影部(组)主任(组长)会聚一堂,专门研究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还是第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我国报纸宣传工作贯彻  相似文献   

13.
新书架     
《再阅沧桑》 本书是山西日报高级编辑马万程的“四自”文选。他离休后将1946年至1998年的新闻作品编辑成集。“四自”是自写、自编、自印、自珍。全书33万字,有新闻卷、评论卷、杂录卷,绝大多数文稿曾公开见诸报刊,仅有个别的未曾发表,记录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新闻业绩。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许多编辑、记者畅谈了自己采编工作的体会。解放日报关于上海 “癌症患者俱乐部”的报道,早已为全国通晓。组编这一报道的是解放日报《人民广场》专栏责任编辑离懊盈,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很大兴趣。《用真情拥抱生活》一文,就是他根据发言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5.
三,逆起式导语。我的理解是:要讲正面先从反面讲起,讲反面的先从正面讲起,形成一种对比反差,吸引读者。例如: △1984年12月28日新华社电讯导语:“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报道一位经理的新闻导语:“五年前他负责整理这张办公桌,现在他坐在桌后接受别人祝贺了。” △意大利记者报道上海防止地面下沉成功的新闻导语:“上海不是威尼斯……”  相似文献   

16.
姜淮超 《今传媒》2003,(3):74-75
所谓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①由此可以推出,所谓新闻职务作品是指新闻记者(编辑)为完成媒体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是指作者付出了较多创造性劳动,发表于各种媒体的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评论等新闻形式。我们探讨新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也是针对这些作品而言的。  相似文献   

17.
“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是穆青于六十年代初在新闻刊物上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发表的。它指的不是某一类报道,而是所有的新闻作品。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他以自己的作品标新领先,催生出一篇篇佳作。  相似文献   

18.
访问者:叶明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被访问者: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编者按今年7月,广州某报刊登了一篇“广州出现注水西瓜”的报道,导致人们不敢吃瓜,瓜农损失惨重。失实报道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叶明华与董天策教授就此进行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9.
沈阳军区某部政委张云林爱念他的“新闻经”。经过他传经的报道人员,像重新发现了自我一样,在新闻路上走出了劲头,也使该部的新闻报道工作长盛不衰。脚底板子下面出新闻——你不下,我带你下上等兵刘佳雪爱写故事,来报道组前就在《故事会》、《小小说》上发表过作品。小刘调到机关后,工作劲头特别足,经常看见他在电脑前“奋笔疾书”,报道组的灯光也跟着亮到深夜,可他却鲜有作品发表。一天下午,张政委来到了报道组对小刘说:“怎么样,刘大记者,最近发了多少大作了!”小刘惭愧地低下了头。政委说:“你底子很好,劲头也足,可新闻不是坐在报道组想…  相似文献   

20.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前不久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时,强调报纸要向广播和电视学习.因为广播电视是24小时的连续传播,新闻一旦发生,就可以及时地向听众、观众进行播报,而报纸只能一天出版一期,再好的新闻也只能"明天再说".尹明华认为,这就是今天广播和电视活得还算不错,而报纸却越来越艰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