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怡 《中华武术》2006,(9):27-27
在多年来与同芍药居社区合作开展健身活动的基础上,为便于开展孙禄堂武学推广工作,2006年7月23日,孙禄堂武学发展中心于芍药居社区健身中心正式挂牌剪彩。到会祝贺的有孙禄堂之孙、孙存周之子孙宝亨教授,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刘鸿池,孙剑云亲传弟子等各辈弟子。中心同时研究确定以孙宝亨、孙禄堂之女孙婉容、孙禄堂重孙孙庚辛及刘鸿池等为主要教师。  相似文献   

2.
童旭东 《武当》2010,(12):30-31
三、孙禄堂先生武学贡献 孙禄堂在历代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修与实践,揭示了武学的最终究竟,以及构建了如何达到武学的最终究竟之梯,完成了中华道艺武学体系的构建,使中华武学的文化成就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3.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若愚 《武当》2011,(7):3
5月28日,泰州市孙氏武学研究会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成立,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江苏等地的近200名孙门弟子和武术名家吴彬、郝心莲等,齐聚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泰州,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是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武学文化和武学精神在泰州的传承、弘扬和光大,是泰州武术界蓬勃发展的又一盛事。研究会的宗旨是发扬孙氏武学,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孙叔容先生(1918-2005年),是我国当代代表性武术名家,孙氏武学中兴之师。孙叔容先生是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孙禄堂的嫡长孙,幼承庭训,8岁跟爷爷开始习武,终生不辍,38岁起随父亲孙存周在北海公园公益授拳,之后在全国各地授拳无数。孙叔容先生不仅在全国各地授拳,亦在孙氏武学研究方面做了杰出的贡献。1992年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2000年此书在中国香港再版。先后在《汴梁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武魂》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孙氏武学中兴之师。  相似文献   

6.
余功保 《武当》2013,(7):37-39
孙禄堂是中国武术家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职业武术家,他将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跨越了一个个高峰,通过武术的修炼,由技进乎道,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形践表达,以生命运动的形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境界。研究孙禄堂及其创立的孙氏武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是深入把握孙氏武学灵魂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研究、习练孙氏武学乃至中国武学,体验生命以及人生的必然走向。归结孙氏武学体系,有六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柯超  若愚 《武当》2013,(5):I0008-I0008
望都春潮涌动,盛会笑迎宾朋。4月3日至4日,中国望都孙氏武学交流暨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剧年纪念活动在河北省望都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足继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孙氏武学交流大会后,望都县再次举办的大型孙氏武学交流盛会。本次活动由望都县委、县政府、保定市体育局丰办,包括中国望都太极书画展、纪念邓小平“瓜极拳好”题词三十五周年文艺演出、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和中国望都太极文化高端论坛四个板块。  相似文献   

8.
童旭东 《武当》2010,(10):32-34
一、巨星灿烂 孙禄堂,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人(今属望都县),生于1860年12月26日,逝于1933年12月16日。自幼嗜武,曾随李魁元、郭云深习形意拳,随程庭华习八卦拳,并得郝为真太极拳之传,曾游历大江南北,融通十数家武术门类,经其提纯升华,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即孙禄堂武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朱天册 《武当》2003,(3):19-19
孙氏形意拳传自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其拳具有势小、劲巧、理精、法严等特点。重内功修炼,讲技击实战。故每学一势均要晓拳理,明拳法,通医理,知用法。  相似文献   

10.
朱守明 《武当》2014,(1):26-26
扬子江畔,聚四海英杰;金山脚下,会八方豪雄。2013年12月13日~15日,由国际孙禄堂武学联合会、世界华人武术联合会、镇江市体育局和镇江市体育总会主办,镇江市孙氏武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孙氏武学国际武术交流大赛,在孙氏拳兴盛之地、名城镇江隆重举行。来自英美法德印等12个国家和港澳地区,以  相似文献   

11.
童旭东 《武当》2011,(9):30-31
一、当代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承续孙禄堂先生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武术家,他不仅技击绝伦,武功绝顶,他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超越。谓之博大,因其体物不遗,开放包容。谓之精深,因其穷理尽性,寻本究元。谓之超越,因其升华道德,超越自我。然能得其意者极少,尤其作为武术家,能够窥其十之一二者已属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2.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13.
柯超 《武当》2013,(6):10
4月28日,镇江孙氏武学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大会在镇江西津渡举办,镇江市委宣传部、国资委、体育局的相关领导,与国内孙氏拳主要传人张茂清、刘树春、刘守信、胡俭雷、冀云彪、沈保发、万永南、孙琦等出席大会,300余名孙氏拳爱好者参加。镇江是孙氏武学的重要传承地,上世纪二十年代,孙禄堂任副馆长兼教务长的江苏省国术馆在镇江成立,开始了孙氏太极、形意、八卦掌等诸般武艺在镇江的繁衍传播。上世纪八十年代始,镇江市武术协  相似文献   

14.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武术家,创立"拳与道合"武学思想,但什么是拳与道合,似乎不太好理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以期人们对孙禄堂武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传的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为一代宗师孙禄堂所创。禄堂公之女孙剑云继承父志,为推广、普及孙式太极拳,义务公开授拳数十年,并于1983年在京成立了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以后,又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的研究会组织,会员广布。近来,八十二岁的孙剑云老师打破封建的家族专承的旧习,推荐了非孙氏家族的入门弟子、现年四十七岁的孙永田为蒲阳孙门第三代掌门人。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武学的人文环境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方武学的文化理念的差异,乃至于全球武学与中华武学理念的差异,是形成各自不同武学指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和《孙禄堂武学大全》(孙叔容编注)。《中华武术》2008年第4期公开披露了此文。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他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12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此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此文探究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梅墨生 《武当》2013,(9):55-56
孙禄堂先生辞世80年了,世事变幻,思潮演进,武学递遑,传统武术之命运亦如其他国粹一样,浮沉升降。在日益西化和以欧美竞技体育理念取代民族武术理念的今天,在下以为,重读孙禄堂的武学经典著述,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亦是对历史的重温,更是对现实的反思。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孙禄堂先生有两篇重要论著刊发,即《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及《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文皆不长,虽云详论,若与今日洋洋  相似文献   

19.
张朝晖 《精武》2004,(11):18-19
李小龙(1940-1973年),20世纪70年代全球华人电影巨星,少年时曾随叶问习咏春拳。因综合各门武学之长,创立截拳道而为世人熟知,其“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学理论已为各国武道人士耳熟能详。 宫本武藏(1584~1645年),年少时向父亲学习兵法。从18岁至30岁(一说为13岁至28岁),与人决斗六十余次,战无不胜。  相似文献   

20.
童旭东 《武当》2010,(4):29-31
孙存周作为技击领域的一代天骄,其实战范例作为孙氏道艺武学的交手艺术而被人传诵。孙存周在切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打法多样,效果骇异。例如,孙存周在与有“臂圣”之称的通背拳某宗师切磋时,因初次交流,对彼打法不熟悉,则运用孙氏拳艺独到的闪战技能,采取长伏之法,诱彼意起之即,赚身闪进,其变无兆,以掖掌将彼击卧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