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每每打量自已与城市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也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觉陌生。真有点莫名其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时,读到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篇小说的名字比内容更加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当我写完一篇小说或者是做完一件事,以全身心放松的姿态活动筋骨时,我总能想起这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如果我在某一场合说出这句话和我的感受来,是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嘲笑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幼稚是一种浪漫,或者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我知道,这是一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工作,他们总觉得工作只应该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则天然地应该坐在工作者的旁边,品着茶,抽着香烟,很宏观地谈论他们无论如何也左右不了的天下大事,然  相似文献   

3.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原本是一篇课文的题目.现在我把它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生活也像这句话一样,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幽默之窗     
自己与别人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 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 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汪锋 《当代学生》2013,(Z4):29-30
很多人知道村上春树是通过他的小说,如《挪威的森林》《1Q84》等,为此,很多小资也把村上当做小资的知音。其实,企图通过小说来透视小说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一做法是很不靠谱的,尤其是这种做法遇到一流的小说家时。这些年我形成了一个成见,即,小说是要帮助人们体验一种生活方式,而随笔杂文一类才是作者精神世界的真流露。所以,当我翻阅完村上春树的杂文集后,对很多小资的自作多情只能哑然失笑了。村上的杂文集确实很杂,他自己也不知道取一个什么合适的主题来统摄,所以就叫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自己买的书,是花一角七分钱,在家对面的邮局里买了一本《少年文艺》。那时,我大概上小学三四年级,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那里面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之所以把作者和小说的名字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小说吸引了我,让我怎么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7.
周建华 《考试周刊》2012,(80):36-36
曾经读到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篇小说的题目比内容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当我走进课堂,以全身心的投入姿态徜徉于“三昧课堂”中时,我总能想起这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8.
《花间少年郎》这篇小说,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小说的题目起得怪怪的。为什么叫《花间少年郎》呢?也许是为了时尚?我一向很在乎文章的标题的,文章的标题如果不吸引我,我一般是不会产生兴趣的。比如说,鲁迅的《一件小事》,如果不是鲁迅写的,我大概  相似文献   

9.
初看《养花》这个题目,我以为是一篇写养花的日记。可经过仔细认真地阅读,才知道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含有深刻道理的课文。课文中“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的确是一句千真万确的真理。陶行知曾经说过:“滴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在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中进行的一次尝试。我对听不到别人说话这种状态一直充满了好奇,想写一篇这样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聋子,他一直听不到别人说话,但是他以他的方式对这个无声的世界做出解释和反应。写了一两天,我突然觉得这是在步别人的后尘,聋子不知在多少作家的笔下出现过!  相似文献   

11.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我送给你四句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1、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2、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3、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我批阅了一篇学生作文,题目叫《温暖》,记叙的是这位同学周末放学回家,到车站搭车时,不料发现了班主任的身影。知道班主任也在等车,这位同学就决定与几个同学步行,不坐车了。走了里把路时,后面恰好来了一辆车,同学拦下了,没想到班主任正在这辆车上。这位同学看到其他班的几个同学大大方方地上了车,自己也只好硬着头皮  相似文献   

13.
每座城市都有一所一中 我上高中那年,新概念作文正流行.班上有一个女生每月读《萌芽》,企图靠新概念作文大赛绕过高考的独木桥到远方去.那些作文里常有忧伤或者故作忧伤的文字,用A、B之类的字眼指代私藏在内心深处的人或物. 当我离开福州,北上求学以后,我开始矫情地叫这城市“A城”. 曾经看到一段影评:“下雨天不穿雨衣,把自己淋得很湿,头发湿透,周围闷热的空气才舒畅起来,仿佛一定要淋成这样,才算是夏天,才终于算是回到了南方.”  相似文献   

14.
马未都 《课外阅读》2011,(10):62-63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30年矣。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相似文献   

15.
<正>写散文的作家里,林海音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她的笔永远携带一股魔力,明知道她写的是散文,可读下来就像在看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魔力,就因为林海音把“我”——也就是她自己,写活了。写作文尤其需要这种功力,因为很多题目最终考验的,就是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经历、想法写好。重读《窃读记》,我们可以深入揣摩作家是如何把人物——或者说,如何把我们自己,给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  相似文献   

17.
[题目设计]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让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为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相似文献   

18.
每天每天,我和你一样,走在这座城市各种嘈杂的声音里,像一条飞翔在水里的鱼。我的名字,就叫小鱼。你看不出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光洁的脸庞,灿烂的笑脸,十七八岁女孩子的美丽青春。不过我自己知道,我和别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20.
本期格言     
走自己的路,听别人的劝。——陈彤“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我很早就听说,并且一直坚信不疑的一句话。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因为很多人都曾经这么告诉我。但是后来,我终于知道这句话其实并不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只是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引用了它。直到最近,我忽然不再那么相信这句话了,因为我看到了另外一句话:“走自己的路,听别人的劝。”这句话是一个小人物说的,不那么豪壮,也没有显出多大的智慧,但却更实在,也更适合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他讲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做人是有成本的,要降低成本,还是应该多听听别人的话——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