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正>今天听了两节诗词的公开课,一节课是讲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另一节课是讲《沁园春·长沙》。两位授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授课的方式都比较传统,前者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来引导学生领悟闻一多先生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然后就是通过意象的分析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感情,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后者也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满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适当地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让“美”的旋律在朗读中奏响.  相似文献   

3.
小学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的最好阶段,对美学赏析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美育教育,文章从美文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语境美;美文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美文想象,引导学生激发创造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对美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李媛 《教师》2010,(10):78-79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让“美”的旋律在朗读中奏响。  相似文献   

7.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  相似文献   

8.
<正>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阅读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和能力。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各种美的因素渗透到其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阅读中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朗读中体验美,激发美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方法很多,但运用最多的是朗读,学生大声的朗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获得文章的美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欣赏美,感受美,进而评价美,使学生形成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0.
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建美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鼓励学生表达美、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笔者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审美教学的一块极为重要的阵地。让我们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读出语文的美来吧!在朗读中增强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美的,陶。一、在朗读中感受美初中语文教材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能让你尽情享受。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究竟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什么样的美,笔者认为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语言美汉语是一门极具节奏和音韵美感的语言,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地体验到汉字铿锵有…  相似文献   

12.
邹丽君 《文教资料》2008,(20):120-121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探究的问题.只有根据汉语音韵美的特性,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叠音的和声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韵的回环美和语调的旋律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在朗读中表现文本语言色彩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3.
儿童诗是用儿童的语言写给儿童读的诗,它对于儿童的审美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审美是感受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活动是审美体验的产生。在儿童诗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对儿童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体验,才能让审美真正发生。因此,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韵律美,在品味中体会语言美,在情境中想象意象美,在赏析中领悟结构美。  相似文献   

14.
元文卿 《成才之路》2010,(15):39-40
【设计理念】 本课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对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课设计以朗读贯穿全程,以诗歌的意象为中心组织全文,从诗歌意象的选取、表达、组合三方面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通过整体感知、研习课文和归纳总结三个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宋芳明 《考试周刊》2011,(56):56-57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教学法,对甘肃省武山县桦林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古诗法进行美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朗读中体会画面之美,在思考中领会意境之美,在探讨中琢磨技巧之美,在行动中创造意象之美,在课堂中多向引导学生,多手段欣赏古诗词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朗读意识,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自主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练习将之巩固,更要充分了解学情,把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充分建立起来,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未知的诗歌鉴赏,真正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 ,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 .通过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设计思路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 ,它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无言之美 ,无尽之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  相似文献   

18.
朗读可以使人深切体会到文本之美,让文字在舌尖绽放出艺术之花,这是一种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法忽视的,可以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捷径。语文教师要做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本文主要从朗读目的、形式及让学生充分想象等方面分析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本之美。  相似文献   

19.
山水诗文构筑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表现诗人对生命存在的观照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教师可以沿着“观景-入境-观人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朗读和词句的删改分析中体会诗文的语言之美;通过想象、比较的方法,从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体会山水诗文的形象之美;通过知人论世、拓展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在山水诗文中创造的意境和物我合一的人生之境,探寻语文美育的生命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知美;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体验美;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美;要通过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