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涛  钱钰 《传媒》2015,(18):75-77
文化遗产传承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有将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历史传统.当下, "活化"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但彰显了影视传播对"活化"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为丰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1954年埃默里的<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是解释性研究的代表作.该书按照美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来研究新闻事业的发展,综合了赫德森,佩因,李的研究层次,拓展了莫特的研究,从经济、政治、社会情境的多维视角解释新闻事业,强调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既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分支,又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部门史.但迄今为止,对这门边缘学科的创建问题尚未引起档案界学人的关注,属于一项填补空白的课题.这项课题难点虽多,但意义重大,亟待开展研究.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研究亟待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档案史的分支学科,又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部门史,同时又和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史料学、文献学、古籍学、文物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要充分利用中国民族史、民族史料学、边疆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古代各民族的档案史料、出土文物,以补充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文献资料的不足,并提供实物见证.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档案史的整体构架、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资料及发展脉络等,进行较为宏观的整合和描述,梳理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特点,总结历史规律,而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档案史的资料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呼唤中国的大众传播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鹏 《新闻大学》2001,(1):30-32
大众传播史不同于新闻史和媒介专史 这里所说的“大众传播史”与“新闻史”的不同,在于“大众传播”与“新闻事业”的不同。大众传媒既包括一些新闻活动,又包括一些非新闻活动,而新闻事业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新闻活动。以往的新闻史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主体是报纸新闻部分,近年来兼顾到广播电视新闻。虽然或多或少也涉及到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分期的历史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国自 1840 年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 1904 年进入"近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高潮中.图书馆界在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6.
韦庆远是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和明清史学家.本文着眼于韦庆远先生在中国档案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别从韦庆远生平及其中国档案史著述、韦庆远在中国档案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众传潘研究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起了重视,不少国家已成立专门的传播研究中心。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在社会各方面影响日益扩大,各国大众传播研究在研究范围上、规模上以及选题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进展迅速。这种研究趋势必然会促进各国传播研究理论与成果的交流.实际上,欧美学者之间已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展开了辩论.本文意欲对美国与西欧的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传统、特点与发展趋势概要地作一比较。西欧与美国大众传播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  相似文献   

9.
朱虹 《东南传播》2021,(3):54-5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路径研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日本、法国与苏俄路径三个空间维度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发展出多元路径探索、比较视角转向、跨学科理论运用以及地方性传播的研究趋向.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路径研究脉络,探索引入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来拓展马克思在中国传播研究视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中国阅读通史》的编撰过程,简要概述了该套丛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指出其填补了我国学界在阅读史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模式,并首次从文化视角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阅读历史概貌,揭示了中国阅读思想、阅读方法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11.
刘兢 《新闻记者》2015,(7):19-27
本文试图爬梳1950年代至200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议题在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里流变的历史。作者提出,这段时期的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整合、社会发展、新闻业与改革、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等议题。它们的变迁不仅与中国传媒自身相关,也与美国中国研究的变迁有关,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讨论对大陆传播学人熟悉在美式大众传播研究进路下审视中国传媒,并进而反思其局限和问题,应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孙淼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24-225
中国当代文化塑造与大众传播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笔者主要阐述大众传播和当代文化塑造之间的主要关系、大众传播消极因素产生的原因、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以及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对当代文化塑造的影响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吴宝康先生在中国档案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别从吴宝康生平及其中国档案史著述、吴宝康在中国档案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在中国档案史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是对出版历史进行总结归纳的学科。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国度,中国具有悠久的出版历史。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一直是海内外的学术热点之一。海外的中国出版史研究,是指域外人士用英、日等文种出版的研究著述。由于外文的语种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以英文为主的撰述,兼及其他语种。从1925年美国出版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印刷史的著作至今,海外的中国出版史研究已经有了八十余年的历史。根据这八十年来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它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一、海外早期的中国出版史研究海外早期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  相似文献   

15.
信息高速公路将使现存的各种传媒化为乌有,将使现存的大众传播工作者化为乌有。今后中国大众传播业将是小媒介的天下,大媒介不宜发展。本文预测,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杠杆,中国将紧随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大众传播事业出现过新闻业(新闻学)──大众传播业(大众传播学)两个发展阶段。现代发达国家正在走出大众传播阶段,走入超传播时代,中国却仍然在大众传播阶段门口观望、徘徊。有些人正在以历史上把遗传学当成资产阶级伪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播学。面对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换脑筋。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随后,国家广电总局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自此,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势该如何定位?本研究从历史研究入手,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传播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下中国传播学研究趋向和时代任务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1912年3月11日,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爆发了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次起义——著名的秦州起义.在甘肃响应辛亥革命而爆发的众多起义中,秦州起义是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起义后,甘肃开始隶属中华民国管辖,中国由此真正实现了共和.秦州起义理应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近代西北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秦州起义的研究还不甚深入,国人对此事件也知之甚少.本文欲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探析,揭示其伟大的历史功绩,让国人更多地了解其前因后果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史书中,《史记》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研究汉武帝以前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记述了许多档案方面的工作和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档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史记》中涉及到的档案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口述史料是口述史学科在文献采集过程中获得的历史研究资料。近年来,国内多家图书馆开展了口述历史项目,积累了题材丰富、载体多元、体量庞大的口述史料,为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拓宽了渠道。论文以广州图书馆建馆四十周年口述历史项目作为案例,探讨图书馆对于口述史料以文字及影像为载体进行多层次传播的使用方式和重要意义,并尝试从大众传播视角对图书馆口述史料的采集和使用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郑玲 《图书馆论坛》2011,31(1):41-42
着眼图书馆馆史的历史科学属性,论述中国图书馆馆史研究方法之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