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由于它对诗的字句、声韵、对仗等有严格的规定,而有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所以后世叫它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又以律诗为代表。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弄懂了律诗的格律,绝句和排律的格律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律诗的格律便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将律诗的特点概括为: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对仗?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句,这是就广义而言。或谓“对仗是专指律诗或长律、排律而言的”。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说法呢?因为对仗在律诗中是格律规定的,长律、排律是律诗的延伸。而在绝句、古体诗和词、曲中,对仗则不是格律规定的,只是修辞需要或约定俗成而已。 这怎么说呢?比如,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间那两联就是对仗句,这是格律规定的。这可谓是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不用对仗则视为不入律。  相似文献   

3.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便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一种格律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在初唐得以定型,在盛唐臻于成熟。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其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包括排律、律诗、绝句三大类,其中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又分为主要指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三种。排律主要由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二者构成,且有长律、大律之称。由首都  相似文献   

5.
所谓诗律即诗的格律。是指诗的句式(每句诗的字数)、每首诗的句数、诗句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构成诗体的要素。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和律绝中,除对诗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诗句的对仗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以律诗为例,就可以说明对仗在诗中是多么严格整齐了。  相似文献   

6.
杨东 《青海教育》2014,(1):24-24
对仗又叫对偶,是我们中华民族审美追求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近体诗的对仗,见于律诗和排律里,对仗则是律诗的必需.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对仗? 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句。对仗是近体诗特别是律诗的重要格律。下面举两例来说明对仗的特点: 第一例,引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第二例,引自叶剑英的《远望》: 赤道雕弓能射虎, 椰林匕首敢屠龙。对仗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的出句和对句,除字数相等外,还必须:  相似文献   

8.
绝句、律诗、排律都属于讲究格律的诗体。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在诗中,一联的出句(上句),和对句(下句)成为对偶的,叫对仗句。对仗句必须符合五点要求:(1)字数相等;(2)词性对应相同;(3)语法结构相当;(4)平仄对应相等;(5)意义相关或相反(忌相同)。  相似文献   

9.
一、识别古人声字的意义唐宋六、七百年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而律诗(又称近体诗)则是唐宋诗歌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种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句型整齐、用韵严格、注重平仄、讲求对仗为其基本特征的.在六朝声律之学基础上形成的律诗,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艺术形式赢得了人们的特殊喜爱,影响了后世以至现代的诗歌创作,可谓源远而流长.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平(平声)仄(上、去、入声)相间、相对、相粘的丰富变化所形成的音乐旋律来表情达意的,因而区分平仄就成为格律研究和欣赏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文化长廊     
律诗就是依照一定格律写成的近体诗。我国的近体诗,对诗的平仄、对仗和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常见的律诗有五言律诗、七盲律诗和排律(长律)。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七律每句七字,也是八句。排律指  相似文献   

11.
何泽棠 《文教资料》2009,(7):229-231
<中国文学史>教材与教学大纲一般不涉及诗歌格律,学生不了解诗歌格律,就难以真正阅读理解古典诗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史中诗歌声律的发展过程.在永明体与谢(月兆)、何逊与阴铿、宫体诗派、初唐诗歌、杜甫的律诗等部分的教学中,逐步加入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律与律诗的对仗知识,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格律,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声律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律诗语言凭借其独特的格律规范,创造了一个严整、精巧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由音节的协和优美、对仗的严密工整、意象的繁复并置等三方面的要素组成。这三方面的要素共同作用,在表层知觉的历时维度上形成的拉力,与在无意识知觉联想的共时维度上形成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张力空间。这一张力空间正是文化共知背景的领域,也是欣赏者的经验领域,它是律诗审美得以展开的基础。对这一张力空间的揭示有利于我们理解律诗审美发生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在诗歌形式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即出现了具有严密格律的诗体——律诗。律诗体制的定型,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由非格律体正式进入了格律体的时代。在它的影响下,唐以前早已流行的绝句很快地格律化了。而此后产生的两种新诗  相似文献   

14.
<正>对仗,是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一致。议论文的对仗,要求不需要律诗对仗那么严格。笔者认为,议论文的对仗,不仅是形成文字整齐对称美的修辞手段,而且也是议论文的一种思维论证方式。具体来说,议论文的对仗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段落的对仗段落的对仗,通常都是"分论点+论据"的形式,上下两段的分论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然后用道理或事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讲近体诗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懂得了律诗的格律,就懂得了近体诗的格律。律诗除句数固定(每首8句)、字数固定(五律40字,七律56字)外,主要特点有:(1)严格用韵,(2)讲究平仄,(3)要求对仗。律诗因这三方面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五律和七律。五律和七律在格律上都要求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的。仅就对仗而言,一般说来,五律和七律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是必须对仗的。例如盂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观猎》、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教材中选用的这些律诗,都是对仗的正格,但是律诗的对仗还有一些变格,对此,不可忽略。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律诗在音韵上的变化,在词藻上的选择,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进行的。懂得了这些知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对艺术特点的分析,皆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翟翠《声调谱拾遗·自序》说:“不知声者,不可与言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话。那末律诗是怎样形成的?律诗的一般格律又是什么?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五、律诗的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对仗”中的“仗”,取意于仪仗队中的“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律诗产生以前,作为修辞手段,对仗在古诗文中早已存在,只是不像律诗那样作为一种规定必须使用并要用在固定的位置而已。和平仄一样,对仗也有很多讲究,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出发,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部诗歌作详尽的格律分析,可归纳、整理出古诗的格律结构类型:1、平韵粘式律诗、平韵对式律诗、平韵粘对混合式律诗;2、仄韵粘式律诗、仄韵对式律诗、仄韵粘对混合式律诗;3、转韵粘式律诗、转韵对式律诗、转韵粘对混合式津诗.众多的诗例可以证明上述的三类九式的诗律结构类型实是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并为古代诗人所认识和应用的格律类型.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平韵的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载《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下篇论仄韵律、转韵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