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昕 《文化遗产》2016,(1):15-22
国家权力的介入和规划是当代传统节日发展的重要表征。关注传统节俗内涵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加强道德化的诠释,凸显社会公共性和民族主义的理念,是政府主导型节日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的节日治理透过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并部分通过局部的运动式动员,促成了传统节日文化在地方社会的再生产。这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各地节俗内容的同质化。在节日活动的组织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朱克燕 《东南传播》2011,(10):135-136
地市级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媒体的优势,树立正确的理念,积极宣传传统节日。三明电视台充分运用“我们的节日”这个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三明实际,注重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现代价值。精心策划,共制作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等七个传统节日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在重大的节日宣传中有效发挥了地方电视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芬芳  黄晓慧 《新闻界》2007,(4):56-57,65
本文分别选取中央与地方两份典型报纸,试图通过对传统节日期间相关报道的内容统计分析,探讨报纸在传承节日文化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而更为清晰地认知报纸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责任定位,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重视并建立节日文化体系,最终使节日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秋节的符号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种节日都有特定的表征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传统节日的表征符号逐渐变得模糊.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提取节日的表征符号,将有助于传统节日的复兴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当前,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原子主义及世俗文化的不断冲击,节日文化的深度感缺失、历史感浅薄及"光晕效应"弱化,导致节日文化在深度、厚度及广度上出现全面危机。在危机下,节日文化真实性存疑、意义淡薄、复制品流行及文化主体失落等危害随之出现,这给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桎梏。要解决和消除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带来的危害,则需回到节日文化和节日主体生存生活的日常生活,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富含意蕴的生活世界,才能消除节日文化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重估节日复制品在文化现代性转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建节日文化的真实性和价值性、重塑节日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首年。传统节日法定化,代表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放假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享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传统节日怎么过?节庆活动行为方式有何规律?节日的公共性和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节日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予以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民俗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执行者——博物馆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钱梦洁 《新闻世界》2011,(9):272-273
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来探析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传统节目文化产生的影响,并以电视这个媒介手段为例分析节日文化内涵嬗变的原因和节日的电视化表现。  相似文献   

11.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彦泽  赵华 《新闻世界》2011,(6):272-273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的西方节日在我国迅速发展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却遭到国人的冷落。本文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和西方节日流行的原因,指出传统节日应当如何与"洋节"相博弈,并对两者的博弈制衡提出一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指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调节个人心理与社会情绪的功能,应对其加以继承和创新,使之成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探讨了保护、开发和运用传统节日的途径,提出倡导传统节日的关键在于进行现代性的转换,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参与、媒体造势、旅游承载等五个角度,提出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打造广东省节日文化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崔莉萍 《新闻大学》2012,(4):98-10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节日传播建构的文化空间议题。文章概括分析了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播状态,并比较了西方节日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四个维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展开,逐步探讨了当前传统节日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呈现原因。文章最后并关注了节日传播的公共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节日传播的广泛性,强调应用节日文化的软性传播方式来进行国家良好形象构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国家意志的宏观把握,引导媒介传播内容,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以及注重软传播方式的沟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晶 《新闻前哨》2022,(13):20-21
在传统节日重振复兴的语境中,传播传统节日的知识、信息及相关新闻,不仅是了解和理解并进而热爱传统节日的必要途径,为传承所必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传承的氛围。全媒体传播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节日丰富生活、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释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等多种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的过节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末,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被新增为国家法定节日,届时各放假1天,至此全民放假的7个节日中,传统节日占了4个。这一举措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由不断追寻失落的年味而引发的捍卫春节乃至捍卫传统节日的结果。而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