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当代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不断显现,在文坛上也引发了文学是否会消亡的论争,人们往往从文学性的扩张角度去探讨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其反面的视角——非文学性,也正是非文学性的存在才使文学性更加的凸现出来,更需关注的是有时文学中的非文学性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文学性。本文所涉及的非文学性因素即历史诗性、意识形态性和商业属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一个组合事件、表达情感、建构意义的信息系统,而文学结构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文学活动的组织形态与信息加工的方式,它的动态性来源于社会文化观念、主体审美的认知能力、生活需求的不同趋向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等诸多层面。正是基于文学结构之上,关于“文学性”的问题成为评定文学的重要标尺,即如何和立于何种立场看待文学。文学作为动态系统处于社会历史的延展中,“文学性”被视作本体论的评判还是知识论上的描述,反映着不同时代对文学的理解,折射着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因此,“文学性”的判定根据作家、读者、研究者等的不同表…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4.
当今关于文学性的讨论,主要从现代语言学视野出发,很少考虑到中国文化中“语”和“文”结成的知识背景,这使有关文学性的讨论附骥于西方文论,影响到讨论的效果与针对性.本文在中国语文学土壤中展开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以章太炎的文字、文学观所构成的系统为参照,为讨论中国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边界一直处于变动漂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简要梳理了从文学性到文本性的流变,并进一步探询后现代语境中文学性的跨语际流动和互文的文本性,指出流动的文学性正以互文的文本性开创新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性”更多指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的“存在”状态。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看,那时侧重以“诗”去统合所有的艺术门类,显示出文学的浑融状态;而如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章者,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的正是语词之外的伦理、政治的内容,“文学性”侧重指涉如何使“内容”通过语词表达得更为妥贴、顺畅,表意更为清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要求更为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文学性”的意味由外在的社会层面的要求解脱出来应当归功于俄国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者的基本准则是:“文学科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李奇 《华章》2013,(31)
文学性这一概念是个时代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它有着迥异的理解,所谓文学家看它为根,作家看它为魂,评论家看它为本,文化学家看它为末。同时,文学性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建构,从形态到正式提出,再到解构,可以品读到其在一般意义上作为文学的特质所体现的文学自身的定位,也是一个接受并不断变化影响文学文化层面上的大“认同”。  相似文献   

8.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文学”之树常青,那么“文学理论”是什么颜色?毋庸讳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学课堂,理论与文学阅读经验为敌、批评与批评对象脱节、文学与文学性绝缘……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同时走入“灰色”困境。就文学理论的教学而言,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这种“传授”本身又晦涩枯寂得足以让学生逃之夭夭。我是教古代文论的,中国古代文论其实是一棵巨大的长青之树:从先秦的对话体到两汉的史传体,从六朝的骈赋体到唐代的诗体,从宋元诗话到明清小说评点……古代文论始终是诗意盎然,始终张扬着自己的文学性诉求。因此,这组笔谈中拙文的“依经立论”是要承续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传统,而“借石攻玉”则是借鉴异域文论的视界和方法而实现本土文论教学的文学性诉求。冯黎明教授的《文学史:文学性故事》犀利地指出历史理性化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弊病,从而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文学性诉求并不排斥逻辑性思考,因而唐铁惠教授的《文学理论教学中辩证法原则的运用》,主张用辩证法解析文学本质的二重性,用辩证法说明文学文本构成的双重取向;而李松博士《诗性与理性的融合,人格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文学研究中正在辩论的有关“文学性质”的各种定义的对比。分析了“文学性质”在“全面提高论”中所占的地位、其特点及其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其一,追溯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文学性”缺失的现象;其二,回归“文学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设想。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性理应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在多元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中,“话语的通货膨胀”遮蔽了比较文学的文学性;感染力的真诚有效应作为文学性最基本的原则,离开文学性而谈比较文学无疑是抹煞该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从"外科式手术""历史性文献"和"劣质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的"文学性"缺失现象,旨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助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代教育对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使用文学性较强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主要从文学性对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入手,对增强大学语文教材文学性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说明,并对提升大学语文教材文学性的方式和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红光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2):60-62,66
手机短信是信息技术时代重要的传媒形式,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和人们生活的艺术化,手机短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的文学化。诸多的手机短信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匠心和高度的表现技巧,已经具备高度的文学性。我们称这部分具有文学性的手机短信为短信文学,其文学性特征主要有:表现力、形象性、情感性、意蕴性、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性”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最初对它的研究借用了语言学的方法,“文学性”问题被实质性地转换为对“使一种语言成为文学语言的东西”的研究。而今,“文学枉”扩张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现象。“文学性”的内涵需要扩展,除语言学的维度外,这个概念还拥有人文性、精神性的另一维度。分清“文学性”扩张现象中的多种样式,才不会使这个有价值的术语在使用中产生混乱。“文学性”需要价值的支撑,需要对审美性、超越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学中的“认知性”与“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亚峰 《滁州学院学报》2007,9(4):41-42,107
文学的基本精神决定了文学教学"认知性"与"文学性"两者并重,"认知性"规定了文学教育的知识性内容,"文学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学教学以文本阐释阅读为中心,"还原"文学经验,关注情感形态,具体细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将"文学性"概念引入文学教学中,并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从定义求解到理性思考,逐步走向深入。理论家们就文学性的内涵、文学的边界之争、文学性与现代性问题、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研究以及文学性研究的具体化等论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些探讨,既是对以往文学研究的反思,也是对未来文论建设的期待。围绕"文学性"的诸种论述都反映出论者对于当前文学研究的关切与焦虑,不少论文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示作用,但有些论者对文学命运及文学独立性的过分疑虑,也使"文学性"话题步入非理论性或庸俗化境地。  相似文献   

19.
只有文学性的存在得到确证,文学性理论才能走出相对主义迷误。以往本质主义的论证混淆了“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因而往往陷于困境。这里提出,文学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譬如森林与森林中树木之间关系,森林的特质不是森林中树木的共性,因此,文学性也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共性,而是文学整体的特质。由于文学整体具有稳定性,因此,文学性虽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但也不完全由历史语境造成。文学性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超历史的稳定性二者的张力之间。其具体存在方式可以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予以说明: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性不是文学作品的同一性,而是某种统一性,因此,我们不可能以归纳思维或分析思维确切地把握它,而只能在文学的具体存在中意会。  相似文献   

20.
媒介文学生产的物化产品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媒介文本"。开展文学性媒介本文研究是当代媒介文学生产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性媒介文本可具体展开为"作者的文本"、"传播者的文本"和"读者的文本"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中各级媒介都处于基础地位,构成了该文本的本体性要素。文学性媒介文本中的媒介要素具有内在于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