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全岗 《考试周刊》2014,(45):170-17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成功的关键。兴趣既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见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以优美动听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漫画、直观的多媒体电教手段等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在品德与社会课擞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多种学习渠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内容,把握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课的结合点,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机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将主要论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和具体应用策略,以期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因教师讲授过多、课堂沉闷而尚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足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机会。本文尝试引入项目学习的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因教师讲授过多、课堂沉闷而尚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足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机会。本文尝试引入项目学习的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也逐渐从单一地注重考试成绩迈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启蒙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生走向,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及社会性发展,并给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逐渐成为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品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同时加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要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讲究教育的道德性,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活动化的教学策略、对话式的教学策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2):46-4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活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深度参与中探究、体验、自悟、共享和习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合作学习形式化倾向严重、小组成员任务固化、合作时间缺乏科学规划、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效果仍不理想。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以下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吴功林 《广西教育》2014,(1):119-120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侧重认知而忽视实践体验和情感渗透,常常导致教学空洞苍白,缺乏实效。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展体验学习,促成感悟内化。“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将其列为应予重视的四种学习方式之首(见课标“实施建议”(五))。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祝秀红 《新疆教育》2012,(17):122-122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情境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学科整合为创新手段,以体验、思辨为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后的品德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有一部分学生处于新课改以前的学习状态。落实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安排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加大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专职教师特别是专职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如何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氛闱,激发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体验学习与参与的快乐,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