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根泽、郭绍虞、张少康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撰写的代表性作者,探讨三家的撰写体例、选叙特征和解释方法、重要问题的解决效果,以及文风学风,把握各家文学批评史整理编撰的理路,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文论的问题特征和促进文论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极富个性特征,其一,在资料收集上,掌握丰富的史料,且注重“史”与“论”的结合;其二,在方法运用上,注重从思想背景切入分析,并贯之“以问题为纲”的编排体例;其三,融入文化革新的时代潮流,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理论研究,古代诗话、词话、赋论、文论研究,古代文论名著研究,古代文论的多角度研究等六个方面历史性地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太平,以及思想解放两大方面反思百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尽沧桑的原因。在反思古代文论百年研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点设想:“以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朱自清语)。  相似文献   

5.
比较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和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阐述郭氏<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特色,编排体例以及成书意义.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7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字数逾300万,是接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的、规模空前的古代文论巨著。其显著特点是,阐述了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全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探索古代文论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 这部巨著的卷1、2(先秦至六朝)早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卷5《明代文学批评史》新近也已出版,其末卷《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著)也即将面世。兹谨撮述其若干要点以显示其学术水  相似文献   

7.
郑振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简单勾划了中国文学批评演进发展的历史。其研究与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等学者的研究互为补充,拓展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从浩如烟海的古代书籍中披沙拣金,建构相对严密的文论体系,民国文论的体系书写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检讨下的自行调整活力,显示民族文化应对时代感召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划定概念的义界、安排文论的撰写体例、重新设置文类秩序、阐释文论论述的分期观念,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编织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代文明镜像。1920年代发凡起例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科学理性和系统眼光推动了民国文论书写的独立进程,显示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郭绍虞的评价和接受,大体表现为三种视角和维度: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评说:对作为学术史的郭绍虞的言说:对作为方法论的"郭绍虞经验"的研究。这三个维度,历时性与共时性相融汇,共同构成了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  相似文献   

10.
<正>桐城派不仅以古文享誉文坛,还以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辉映学界,故桐城派文学理论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题。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义法"说为中心,辟六节专论桐城派文论,阐释方苞古文义法的要义,考镜刘大櫆对义法说的具体化,论证姚鼐对义法说的抽象化,直指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要路津。先生导夫先路,在高起点上确立了桐城派在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收录从戴名世至吴闿生在内的46位桐城派作家文论,共计108篇。其中既节录有刘大櫆《论文偶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