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斯·威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他指出翻译要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本文主要从目的论方面来指导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提出目的论角度下的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并分析该翻译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在旅游文本资料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理论以原语文本为中心,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在各方面的"对等"为译文的标准。与传统译论不同,目的论追求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不同法系之间的法律文化、制度、概念等存在巨大差异。以我国《公司法》为例,目的论为我国法律英译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框架,而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为法律英译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针对《狼图腾》英译本的读者,葛浩文使用异化、归化、省略和增补等手段来处理文化负载词,符合“目的论原则”,译文不仅适当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而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述了翻译目的论以及归化、异化策略,然后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上,紧密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归化、异化策略的具体应用,从而论证了归化、异化策略或者介乎之间的策略都是为翻译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目的论,它有两个重要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飘》的两个译本在词汇层、句法层和段落宏观层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评价文学翻译,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达到其翻译的目的,都应认为是合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比评析《儿子的否决》两个译本中措辞、增(省)译、归化和异化、调整语序等翻译技巧的应用,通过分析提出翻译作品应力图忠实再现原作意义和风格,达成译文对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把握,进而印证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红梅 《文教资料》2007,(5):171-172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理论与一定的文体特征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应用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各种应用文体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中也形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目的论"(Skopostheory)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人提出,在应用文体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在体育文本翻译过程中,应当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评判译文的优劣不在是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遇记》的译本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的译本能根据小说的特点,灵活变通,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在充分考虑了译本的类型和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不失为翻译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从目的论看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评判译文的优劣不在是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遇记》的译本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的译本能根据小说的特点,灵活变通,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在充分考虑了译本的类型和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不失为翻译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跨语言文化的交际活动,与归化、异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果实,文化是语言的根系。译者须穿越语言表层现象透析深层文化内涵,使原作文化底蕴在译文中得到最大等值再现。中英文化在文化意象、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有诸多碰撞,译者须深谙两种语言文化差异,采用归化策略变通原文缓解冲突,尽可能满足目标读者心理期待视野,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信息时代要求不同文化趋于融合,异化策略可以加速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李霞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27-128
翻译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达意在于语言层次,而传情深至文化层面。归化与异化作为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应辨证统一于整个翻译过程。在处理中西文化碰撞信息时,为了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本文推荐使用归化策略;在遇到中西趋于融合的文化意象时则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一则能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二则能丰富目的语文化内容,加快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周晓寒 《考试周刊》2010,(43):36-37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大卫·科波菲尔》部分段落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翻译目的、连贯法则、忠实法则方面简单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达意在于语言层次,而传情深至文化层面。归化与异化作为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应辨证统一于整个翻译过程。在处理中西文化意象信息时,采取归化亦或异化,取决于译者的能动性选择,而最佳关联可以作为这种选择的一种依据与准则。我们认为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不能绝对的摈弃任何一方。为了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在目的语中进行有效关联,本文主张使用归化策略;在遇到中西趋于融合的文化意象时则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既能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又能丰富目的语文化内容,加快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文本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表达型、信息型以及呼唤型三类,分别为了内心世界、信息传递以及唤起共鸣的目的而存在;翻译策略则可以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归化的方法注重的是接收者的感受以及理解方式,注重转达的完整性,而异化的方法则注重对原文语言特色的保留,注重译文对他国文明的引进介绍。本文着重探讨文本的功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认为总体上来讲每个类型的文本都有自己惯用的翻译方式,但是语言的多面性决定了文本功能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译者要灵活机动的选择策略,促进沟通交流的顺畅。  相似文献   

17.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以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为三大法则,其理论对中国特色词语"不折腾"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不折腾"不同的译文,探析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理论主张,译本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结合实例分析了商务英语文本翻译的本质,探讨了目的论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文本的指导作用,主张应以翻译材料使用者的目的为出发点,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实践中,当涉及文化背景浓厚的文本时,归化与异化是译者经常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通常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本文尝试采用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原则,通过翻译实例说明在翻译具体操作环节译者可以依据源语文本传播目的来决定采用归化或异化,从而达到"目的论"中所倡导的:翻译必须要确定其活动目的,实现预期功能在不同文化间的整体平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三法则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主要包括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运用这三条法则来分析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重点阐明:这样一个在传统理论框架中“不忠”、“不信”的译本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并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