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师情感世界构成的要素——职业情感是语文教师情感的基础,有了高尚的职业情感.才能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师生情感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核心,有了良好的师生情感,才能谆谆教诲,乐此不倦;教学情感是语文教师情感的归宿,有了浓厚的教学情感,才能教文育人,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愿语文教师洒下更多的情与爱。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情感心理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情绪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实现情感教化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情感心理,从情感切入实现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认知共鸣。在情感教化中要注重人际情感和环境情感的作用。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创作过程是由动力情感、主体情感、体验情感、对象情感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动力情感具有偶发性、持续性、变化性、自控性的特征;主体情感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理智性的特征;体验情感具有实践性、本真性、多样性、深刻性的特征;对象情感具有审美性、自主性、感染性的特征。动力情感推动主体情感和体验情感的活动,主体情感一方面融化在对象情感之中,一方面又跳出来,从理性角度对对象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判断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搏斗,相互突进。体验情感是主体情感和对象情感的中介。对象情感一方面接受主体情感的渗透,一方面反向刺激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4.
正幼儿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黄金期。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幼儿园作为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也是他们人生情感培养的启蒙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创设感性的情感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激发幼儿美好的情感,让他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在与人、物的互动中感受情感、培养情感、表达情感,鼓励他们将情感迁移到  相似文献   

5.
把情感教育目的限定为使学生身心愉悦或者认为是促进和调节人的情感的社会化,国内外这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适当的。情感教育目的应该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情感教育:"关于情感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  相似文献   

6.
刘冬珍 《考试周刊》2011,(49):149-150
情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能有效帮助学生的学习,而消极的情感却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运用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贯穿情感目标的教学,适时给予学生爱国主义、热爱家庭、遵守社会公德等一系列的情感教育,是积极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出知识丰富并且富有赤诚之心的优秀学生是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再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这一目的只能由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来实现。人是追寻意义的存在者,生活意义不仅是情感赖以滋养其生命的养分,也与教育有着本源性的关联。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教育只有指向生活意义,才能牢牢把握情感的精髓,深入洞见情感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情感信息处理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让计算机具有类人的情绪、能与人进行有情感的交互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之一。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感与认知的学习决策思想,提出了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决策,并将该情感决策思想在情感智能体寻找目标情感的仿真试验中进行了验证,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豪明 《教育研究》2006,27(8):67-70
情感在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觉解生活意义,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更新、净化情感品质,跃迁、提升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0.
论情感教育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情感教育目的限定为使学生身心愉悦或者认为是促进和调节人的情感的社会化,国内外这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适当的.情感教育目的应该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情感教育:"关于情感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  相似文献   

11.
李梦圆 《教育评论》2023,(9):115-120
教师积极情感互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情感交流基础上产生共鸣,形成互为反馈的情感通路,产生友好、亲切、互相尊重的美好情感,其主导者和促进者是教师。教师积极情感互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学生健康成长的驱动力、家校协同育人的催化剂。教师积极情感互动能力既有益于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为此,要增强教师情感认知和学生情感反馈,促进师生共创积极情感的课堂场域,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和丰富教师情感生活。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语文教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情感的功能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有效的情感策略将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部力量。德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不仅要注重情感培养,而且要以情感人,用情感培育情感,建立德育工作的情感基础,并以此把握情感规律,运用情感要素,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但受教育者在其中消费的绝不只是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他们还在消费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这就使得教育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不只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和态度的消费,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自然推演出教育者的情感生产问题。由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的消费是借助体验进行的,而教育者对情感的生产是借助表现实现的,因而,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实际上成为"消费与生产"的延伸与深化。加之情感消费和情感生产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发挥支持和控制作用的规范与策略,因而,消费与生产、体验与表现、规范与策略,就构成了教育生活中的主要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与研究"教学认识",同样也应关注与研究"教学情感"。教学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情感,师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品性。"教学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具有"本体性"意义。"教学情感"不同于"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育情感"以及"在教学中的情感"。视"教学情感"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专门研究,将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和拓展教学论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情感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基础阵地,家庭在实现儿童情感需要满足和情感认知发展、形成基于模仿的情感表达与互动模式、促进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生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情感表达是实现家庭功能的重要媒介,但在具体情感实践中存在三个维度的问题:理念层面,认识误区导致对情感及情感表达的轻视;角色层面,父母的角色分工过分僵化或直接缺席导致不良的家庭情感环境;行动层面,“为你好”的表达形式、“淡漠压抑”或“迷乱无章”的失衡状态阻碍了儿童的情感发展。因此,要从重申家庭的核心职能、把握情感表达的基本原则和在情感实践中修炼情感能力三条路径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儿童情感社会化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浅析当代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女大学生对于情感的敏锐体验本身就要远远超过男性,加之所处的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年龄段,特殊的情感成长期,难免引发一系列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在人际交往、恋爱、人格及理想等方面都有体现。这一系列情感问题,对她们的成人、成才产生了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帮助女大学生解决情感问题,促进她们情感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包含着情感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呼唤情感介入和参与,是因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兴趣首先来自于情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需要情感的介入,“立人”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情感的渗入。  相似文献   

19.
情感文明结构相应地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情感的温饱"植根于身体的温饱,这通常指与生理相联系的情感,如食欲和性欲;"情感的安全"是对人的安全状况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映;"情感的尊重"包括了平等、责任和民主等文明因子,立足于情感价值的社会赋予;"情感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情感能量的自我发挥过程,有助于促进负性情感的积极转化.情感文明结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体现阶位上升的走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与研究“教学认识”,同样也应关注与研究“教学情感”。教学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情感,师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品性。“教学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具有“本体性”意义。“教学情感”不同于“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育情感”以及“在教学中的情感”。视“教学情感”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专门研究,将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和拓展教学论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