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推动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大会宣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革命高潮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系,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打败了北洋军阀,将革命势力推进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向导》周刊,为促进、发展和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共合作建立之初,《向导》周刊为推动国民党改组,促成国共合作建立,做了大量促进工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曾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于这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身为共为国际执行委员会派驻中国的第一位代表的马林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弄清这个期间马林在华的活动,将有助于开展对共产国际以及苏俄同中国革命开始阶段关系历史的研究,产此,本文愿对马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作些初步探讨,就教于万家。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共产国际的帮助对这次合作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共产国际东方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实现国共合作的战略性决策,主要是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制定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共两党曾建立过两次合作,即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193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合作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赢得了两次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同孙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  相似文献   

7.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为发展国共合作,巩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新型的革命军队,支持工农革命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本文仅论述周恩来对第一次国共各作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伟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国共两党的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经验。对于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客观历史条件和国共两党主观方面的作用加以分析,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破坏了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兵戎相见,进行了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从尖锐剧烈的对抗转向一定形式的合作,决定性的因素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客观上造成了两党重新合作的历史条件。“九一八”之后,东北陷入日军的铁蹄蹂躏之下,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了当亡国奴的悲惨景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下,实行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是否有推动作用,在党内外、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笔者认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推动历史的发展,促进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作出了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的重大决策.黄埔军校的创办,在近代申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对了解中国近代军事斗争和中国革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中共五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暂时的国共合作中举起独立的革命旗帜,而不是在保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下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然而中共五大却力图在保持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力量并夺取对革命的领导权.这种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来自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既想保持国共合作又指示中共为夺取领导权而斗争,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因而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共五大一事无成的教训表明,独立自主是正确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农工民主党是我国的重要民主党派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形势、主要矛盾的变化,农工民主党不断调整自己的纲领、目标,其自身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前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指导思想就非常有特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以乡村为中心”观点的提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路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与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完全对立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的诞生。它是解放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雏形。  相似文献   

15.
二、社会全面腐败与转型期政治运作民初宪政受挫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全面腐败,而应对方式选择不当,扬汤止沸。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体制,但朝野政治运作,不是扬新抑旧,把新制度的巩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传统的黑暗面激活,竞相贪腐,以暴易暴。袁世凯更是收买、暗杀、分化,黑白两道交相为用。民国既立,而袁氏之心理自若,彼以为天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的爆发是在抵制参政扩大化的政治体制下发生的,是国民党政府未能建立一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参政模式体制的必然结果。国民党政府无法为新的社会力量提供参政的管道,无法为新的上层分子提供参加政府的机会,而当时被排斥于政治之外的社会力量又具有参政的强烈愿望,国民党政府由于不给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体系的机会,就迫使它们变成革命的集团,发动一场革命,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陈独秀所负责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为,苏联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与服从的组织关系使中共失去了领导国民革命的自主权力;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使得革命失败不可避免;陈独秀自身性格亦与“右倾机会主义”定性相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曾两度合作又两次分裂对抗,他们的纷争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内容,也影响关中国的命运。国共合作的历史和两岸关系的演变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相似文献   

19.
论大革命期间共产国际对中国土地革命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的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必须要服从于统一战线。实践证明,减租减息是当时最适合的土地政策,但共产国际却要求中国共产党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这既超越了当时的中国实际,也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所难以胜任。而且开展土地革命会造成国共合作破裂,从而导致大革命失败。在指导中国革命时,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明显犯了“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的爆发实质是在抵制参政扩大化的政治体制下发生的,是国民党政府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的结果。面对新的社会力量日益扩大的参政需求,国民党政府无法为其提供参政的渠道和机会,这就迫使被排斥于政治体制之外的社会力量变成革命的集团,发动一场革命,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