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经验,探索新时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基于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相关报告,分析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聚集程度、实践模式以及推进成效.结果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还存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民族文化的职教传承的创新性不足、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较弱、社会服务体系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够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诉求,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要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机理、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出发,构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工作内容等随之更迭,其区域职业教育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角色变迁看,职业教育的目标从扶贫转向促进,服务范围从帮扶个体转向支持整体,服务内容从提升生存能力转向提高发展能力,服务时段从阶段性突击转向终身支持服务.角色变迁意味着发展路径的变化,需要以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角色属性的理解、发展的逻辑基点厘定为基础,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地设计民族职业教育优化的整体路线,并根据路线完善政策供给,配合实施多角度、多层次与乡村互动的系统策略,促使乡村职业教育在"观念向农"的基础上与乡村发展融合和共进,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工作不能忽视语言文化建设。郫都区规划打造的乡村振兴博览园中心镇安德、唐昌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进行语言文化建设,应结合当地实际,体现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云南楚雄结合当地妇女群体的优势与民族文化特色,以"扶贫车间+绣娘"为中心,采取"传帮带"的培训形式,开展了多元的彝族刺绣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彝族刺绣技能培训项目为切入点,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视角出发,探析云南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成效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开展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参考借鉴,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逻辑就是追寻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新型农业、乡土文化记忆的新型农村、现代文化观念的新型农民,进而振兴乡村文化.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样态呈现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谐文化"五位一体"的静态文化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致力于从"五位一体"乡村文化体系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是在民族文化场域、职业文化场域、教育文化场域和乡村文化场域中进行,要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生原则,在振兴乡村的共同价值指引下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一种适合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服务模式,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总称。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民族旅游转型的方式: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农村其他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分类型地整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发展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转型新形式的旅游方式能够融入现代民族生活的公共文化新产品,有利于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转型的繁荣,进而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西部地区作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区域。西部高等教育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职能优势,成为西部乡村振兴的战略内生力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西部乡村振兴大局。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西部高等教育又为西部乡村振兴行动提供了优质的智力支持。具体而言,西部高等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主要体现在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智库建设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服务"三农",从教育供给侧层面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不断提升涉农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以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产业、技术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双高计划”是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民族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为优化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需要分析其工作运行的多重逻辑。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背后蕴藏的理论逻辑可划分出三个维度,分别是振兴乡村的经济逻辑、乡情召唤的文化逻辑及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文章从实践逻辑出发探索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促进农村文化全面发展,就要加强文化保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发展文化产业、传播文化价值,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让乡村文化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张禧、毛平、赵晓霞所著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书,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该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不同时期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第二章对乡村  相似文献   

12.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的主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发展速度最快、辐射带动性最强、收益面积最广的民俗事象。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节庆活动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民族节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主体维度上合理调动内生产力和外激活力,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升民族节庆文化含量;助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消解民族文化活动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冲突,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大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张萌 《中国培训》2023,(2):26-2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十四五”期间,决定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明确将职业教育培训协作纳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重要内容,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帮扶重点,扩大东西部地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和输出。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现代性变迁,这些变迁使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进一步加大,乡村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后,政府、学界、社会资本和基层民众等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立场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乡村也由此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文试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重构问题,通过重建乡村文化生态,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旅游供给侧改背景下,应明确其与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的战略关联,并运用有效策略,使乡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完成,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可发挥产业带动优势,基于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叶的经济效益。并能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当地农民摆脱贫穷,共同致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扶贫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论述,就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扶贫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和政府为决胜全面小康,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作出的战略性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科学处理两者的逻辑关系,精准构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途径,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实践平台。安徽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成效,但在思想认识、机制方法、供给匹配、志愿服务、均衡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如何运用系统思维,从机制建设、资源整合、立足基层、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等维度多向发力,是进一步提升安徽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同时,教育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保障。立足于秦巴深度贫困山区两河口镇的教育扶贫实践,分析教育扶贫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通过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结对帮扶、职教帮扶四大教育扶贫措施进行"造血式扶贫",提升人力资本开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但教育扶贫也面临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扶贫效益不明显、教育精准扶贫瞄准偏离与政策悬浮、教育扶贫主体单一化与扶贫客体被动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厚植人力资本,增加教育投入供给、构建教育精准扶持治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扶贫主体参与的教育扶贫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