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多年前在喀布尔,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阿富汗塔利班的存在.2004年6月10日凌晨,中铁建十四局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附近的一个公路项目营地遭袭,导致11名中国工人死亡,4人重伤.我当时是新华社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分社首席记者.为增援报道,我于12日乘飞机抵达喀布尔,踏上了战乱频频的阿富汗土地.那时,我住在喀布尔一家中国人开的只有10多间客房的小旅馆里.旅馆24小时都有手持步枪的两名保安守门,感觉比较安全.但就在完成报道任务即将返回伊斯兰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旅馆突然听到爆炸声,后来听说那是塔利班武装分子从附近山上向美国大使馆发射火箭弹,但没有命中目标,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春节前不久,新华社国际部动员在国内的编辑去阿富汗采访,当时几名在阿富汗采访的外国记者刚刚被劫匪打死后弃尸疆野,阿富汗境内抢劫、绑架、杀人事件十分频繁,安全形势令人忧虑。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但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从没有做过战地记者,没有去过危险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想试试,就主动报了名。1月18日,我和同事文字记者袁莉、摄影记者李晓果踏上了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班机,将从那里前往战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这些日记记述了我在阿富汗采访期间的故事、心情、感想和其它。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信息     
新华社江苏分社连云港采访站成立新华社江苏分社在江苏省辖市设立的第一个采访机构——连云港采访站于1月21日成立。这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地方共同搞好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一个措施。采访站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报道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情况,为新华社提供信息、组织稿件,协助江苏分社做好连云港地区的新闻采访和其他业务工作。连云港采访站实行市委、新华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江苏分社在江苏省辖市设立的第一个采访机构——连云港采访站于1月21日成立。这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地方共同搞好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一个措施。采访站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报道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情况,为新华社提供信息、组织稿件,协助江苏分社做好连云港地区的新闻采访和其他业务工作。连云港采访站实行市委、新华  相似文献   

5.
报道,由新华社国际部的记者编辑们含泪编写的《中国不可欺——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特急报告》,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并在各地新华书店发行。该书收录了我驻南使馆被袭击现场的详细记录,刊出了邵云环绝笔、许杏虎战地日记、新华社记者采访邵云环之子的长篇报道,以及事发之后中国的愤怒、抗议,世界各国的震惊、谴责。并分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使馆的动因,驳斥了霸权主义者的诡辩。该书还及时收录了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大会侧记、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声明。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党组最近通报表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收采访对象“馈赠”的一些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和国内各分社为了保持记者队伍的廉洁,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分社专门制定了有关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或具体规定,使廉洁奉公的精神得以发扬。浙江分社记者陈坚发在采访时,被采访人硬塞给他1000元,事后他交由分社党组  相似文献   

7.
去年第十期《新闻战线》和《新闻业务》,在回顾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情况时,一个说新华社驻外分社有九十家,另一个说是九十一家;记得《新闻战线》还有一篇来自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员的文章中说,驻外分社是八十九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新华社到底有多少驻外分社呢? 据新华社外事部提供的情况,以上所引分社数,不能算错,因为时期不同,数字也不一样。他们告知,截止去年底,新华社驻外分社  相似文献   

8.
王岩作品     
~~王岩作品@王岩$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  相似文献   

9.
采访阿拉法特进入加沙□王岩1994年6月29日,埃及首都开罗的天气异常闷热。下午4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朦胧中惊醒,听筒里传来了新华社驻开罗中东总分社领导十万火急的声音:“埃及外长突然宣布:阿拉法特后天返回加沙。”鉴于此事件新闻性重大,总分社领导早...  相似文献   

10.
我的记者生涯与保加利亚结下了不解之缘。继1978-1982年第一个任期后,1990-1995年我又一次来到这里任新华社驻索非亚分社首席记者。几年的驻外记者经历,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 深入采访 1999年我赴索非亚分社时,恰逢剧变后的保加利亚准备举行第一次的“自由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1.
1997年9月初,刚到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工作不到3个月的我,突然接到分社领导的指示,要我和分社摄影记者在几天内尽快办好签证,买好机票,与我驻赞比亚分社的记者王能标在马拉维的布兰太尔市会合,参加定于8日在那里举行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首脑会议,并尽量了解马拉维新闻市场,可能的话在那里发展新华社的新闻用户。  相似文献   

12.
首都新闻单位驻内蒙古记者联络中心最近在呼和浩特市成立。首都新闻单位驻内蒙古记者联络中心是由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31日南京发生空难,当即有100人死亡,26人受伤。事发后,新华社驻江苏分社、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江苏记者站,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还有南京的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江苏省电台、电视台、扬子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共派出一百多名记者前往采访。我作人民武警报的记者,奋勇角逐,敢于竞争,结果我采写出了独家新闻,抢在国内外所有报刊  相似文献   

14.
准确的第一手消息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 2004年5月10日,在巴格达电站的大火以及几次突发事件中,作为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记者,我比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摄影记者都早到现场,也因此赢得他们的尊重.但是无法避免的是,根据二手消息源采访,很少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突发事件的采访,决定摄影报道成败的关键就是时间和速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叶世涛,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前后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为党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现在,他已年逾花甲,正在回顾总结过去的新闻经历。从本期将陆续选登有关穆青同志五十年代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时带他采访、教他写作的几段。虽相隔多年,但今天读来仍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中共广东省委于五月二十八日发出关于南方日报和新华社广东分社实行合并的决定.决定指出,新华社广东分社和南方日报的合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南方日报的新闻报道,同时做好对人民日报和新华总社的报道工作.合并的办法是:将新华分社和南方日报的采访机构统一起来,一方面是新华通讯社的分社、南方日报的采访部,另方面又是北京新华总社和人民日  相似文献   

17.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18.
亲历阿富汗     
美国开始轰炸阿富汗后,新华社于10月15日向阿富汗北部邻国塔吉克斯坦派出了一支报道小组。当时谁也不清楚,这个三人小组能否进入阿富汗这片战乱中的神秘土地。 10月23日,我们采访小组一行3人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实现了中国记者在阿富汗土地上零的突破。当天,第一篇以新华社为电头的稿件从这里发出。  相似文献   

19.
1983年8月28日上午10时,新华社驻马那瓜分社向总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下午又发出了第二条和第三条消息。开张大吉的第一天,分社发出的这三条消息,意味着新华社依靠外电编发尼加拉瓜消息的日子从此结束,意味着新华社正朝着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勇往直前。岁月流逝,转瞬已五年多。分社记者已轮换三批。马那瓜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汇集到大广播和各条专线中去由总社发往世界各地。作为马那瓜分社的第一任常驻记者,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经历了分社创业的艰辛阶段。回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感触万千。  相似文献   

20.
抓精品抓管理创一流──记新华社上海分社文璐,徐胜在新华社上海分社采访,时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深远而浓厚的业务气氛。沈世纬的新闻理论研究,吴复民的综合经济报道,李正华的工业报道,张学全的科技报道,赵兰英的文化报道,谢金虎、张持坚的浦东报道,陈毛弟的政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