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2.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记者是“杂家”。记者之所以被称之为“杂家”,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交际面广、涉猎面广、报道面广,可以说是无所不到、无孔不入、无所不报。做为学者,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识论著建树和突破,学者所研究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如何使记者具备学者的风度,也就是说,在报道中既体现报道内容的深度又体现出报道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上旬,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在外聘部分教师讲授了新闻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次本台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对话活动。平时最善于采访别人的记者、编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了来自基层生活第一线的八十多名通讯员的集体“采访”,就新闻业务等方面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大家幽默地称这次对话活动为记者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国有三个职业节日:5月12日护士节、9月10日教师节和11月8日记者节。我国现在规定的记者节(民国时期9月1日为记者节,解放后当然不承认了,于是这个节消失了多年)历史最短,也有九年了。这标志着记者被重新认定为一种较为广泛的职业,否则,就用不着专门设定这样的节日。自然,记者服务的新闻传媒作为群体,也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行业,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记者有点像记者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有三个职业节日:5月12日护士节、9月10日教师节和11月8日记者节。我国现在规定的记者节(民国时期9月1日为记者节,解放后当然不承认了,于是这个节消失了多年)历史最短,也有九年了。这标志着记者被重新认定为一种较为广泛的职业,否则,就用不着专门设定这样的节日。自然,记者服务的新闻传媒作为群体,也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行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8.
记者部落     
他把自己的理念和才华都倾注到新闻报道活动中,他是一个不署名的记者、编辑、评论员,把精彩和风光留给了别人;在他主持下的生活报,开辟了黑龙江晚报报业竞争的新格局,带动了地方报纸进入深度报道时代。本期传媒骄子,介绍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9.
绍军 《传媒》2003,(1):49-50
《xx日报》记者站招聘站长 2002年11月27日,郑州日报记者前往南阳市卧龙区法院采访。采访之余,该法院的工作人员易先生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后我们可能就是同行了!《xx日报》正在招站长,我昨天去应聘了。” 接着,易先生讲起了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1):26-27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与坏记者有是非分明的界限吗?一下面三个记者怎么看也不像坏人。第一个是北京的一个记者。他工作敬业而勤奋,关心人民生活健康,富有正义感,在听说有人用废纸箱做包子馅出卖后,他决心将这件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内幕曝光。但是制作这种包子的作坊极其隐秘而难找。他认为,既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他的职责只是把这形象地告诉公众。于是,他亲自担任导演和摄像师,又雇请了几个演员,认真地把制作纸馅包子的详细过程录下来,然后在电视台上播放。他出色地成了任务,节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所在的电视台因此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记者文摘     
“最好水平”这个文理不通的说法,在流行了好多年以后,前不久曾有所减少,现在又像在卷土重来了。 在每天的广播里,差不多都在“创造”着最好水平,每听到一次,我就不免难受,不免为我们的语言的前途担心。 顾名思义,水平只有高低,无所谓好坏,好坏只是表明人们对于这种水平高低的喜欢成不喜欢。比方生产一项产品,原料材料的消耗,水平高了,人们就不喜欢,就说它坏。但是不能因此就说这项水平是好是坏,犹如人的体温、血压无所谓好坏一样。我们可以说某项纪录、某项成绩最好,但不能说某项水平最好。要在我们的报纸上来讨论这种文字常识,这个事实本身就叫我觉得害臊。这种说法的来源我们不必去考证了,只希望我们的新闻界(首先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的每个同志从此不要再污染我们祖国的语言。什么“一个群众”、“红彤彤”,这些语言中的垃圾我们已经堆积得不少了。毫不留情、毫不迟延地清扫这些垃圾——但愿我们的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教育界和一切发表文字的人们,都能把这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庄严的任务。要不然,我们还怎好意思向人们讲什么语言美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13.
记者部落     
他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新闻学者,先后出版了20多部新闻学专著,发表了100多篇新闻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在报告文学、摄影等领域亦颇有成就。本期传媒骄子,介绍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军  相似文献   

14.
记者部落     
他从基层报道员、新闻干事干起,参与创办部队报刊;经过他的报道,很多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走了许多别人不敢走的路,也有许多别人得不到的收获。本期传媒骄子,介绍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边防警察报社总编辑王超杰的事迹。  相似文献   

15.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6.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日本姑娘清家香。那是今年4月17日傍晚。我们参加全国城市报纸自办发行经验交流会的180多名代表,从柳州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三月三”活动。我在住所吃过饭后,走出临街大门,迎面看到同来的中国记协刘海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张黎正和一位陌生人交谈。我走了过去。“这是日本朋友”,“是跟我们一起坐车来的”。两位老大姐抢着介绍。我握过手后,定睛一看,面前的日本朋友留着齐耳短发,穿件鹅黄色夹克衫,灰色长裤,白色球鞋,清秀的脸庞带着几分微笑,看去同普通青年没有什么两样,我一时分不清是男是女,是中国人还是外国  相似文献   

17.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8.
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马小林、张敬民,于1985年8月20日从晋西北朔县启程,过黄河,出长城,沿着当年晋西北人逃荒的路线,徒步采访于田间、炕头。历时80余天,行程1千多公里,食宿于农民家中,写出了《西口大逃荒——记者徒步“走西口”纪实》一书。真实地记述了晋西北人民从17世纪到20世纪逃荒“走西口”的各种悲惨生活,同时,展现了今日“西口”路上的巨大变化(见去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读后使人感慨万端。  相似文献   

19.
达县检察院一工勤人员酗酒后夜闯发廊,《达州日报》两名记者在报上披露了此事,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说,文中把一工勤人员称为“检察官”是一种误导,建议找报社和记者打官司。谁知市检察院党组认为,专司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更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应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不久后,达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在一次大会上当面向《达州日报》的领导致谢,诚恳地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加强对全市检察机关的舆论监督,并委托该院工作人员把一封感谢信和400元奖金送到了两名“揭短”记者手中。  相似文献   

20.
小岛记者     
在小岛崎岖的山路上,正匆忙地走着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被守岛干部、战士誉为“小岛记者”的方斌。方斌5年来踏遍了前沿十几个小岛,写了300多篇新闻稿和文艺作品,被报刊采用,并被几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受到了新闻单位的奖励,部队党委3次给他记三等功。1981年底,方斌从安徽枞阳县来到这弹丸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