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救国”哲学到“兴国”哲学——面向21世纪中国哲学刍议王炯华关键词“救国”哲学“兴国”哲学作者王炯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长足进步的世纪,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世纪。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新文化启...  相似文献   

5.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以“情”和“理”两个哲学的始源意象分析为基础,以人文为哲学思考路向,建立起超越与内在统一的形而上学哲学;他从人存在与超越的维度确立哲学存在的根据,为我们思考“哲学何为”提出了可取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论域     
本认为,哲学的论域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大的部分,前的核心是“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后的核心是“伦理学”。本从“形而上学”、“知识论”和“实践哲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并创造性地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划分为“是论”和“道论”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  相似文献   

10.
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管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儒家管理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对其的探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出了“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根本精神;二是提出了“以和为贵”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特征;三是说明了儒家管理哲学中,人性假设的基础是“人之可塑”。儒家管理文化经过损易更新、现代整合,仍然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校的《哲学》课应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空谈为实际,求“近”,使《哲学》课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德育的实效;求“趣”,使学生在趣味中体味《哲学》课的内涵.感受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的关系,对“三个代表”哲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中的“和”“同”论对高校教育及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先秦时期,曾有过两次关于“和”与“同”的辩论,对后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人的哲学智慧,对现在的大学管理和学生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可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颠倒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天”“地”关系。德国古典哲学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哲学,实质是从观念出发说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哲学,实质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出发来说明观念的哲学。升到天上的哲学,还应回到地上,和现实生活相接触,指导人们的生活,改变不合理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理解和解决了“天”“地”关系。  相似文献   

16.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以《敦煌愿集》所收材料为对象,用统计法定量分析了“並”、“并”、“併”三字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并”、“并”义别,“並”主要是“并列”义,“并”主要是“并且”义;“併”则可通“並”、“屏”、“病”、“秉”等字。这对敦煌写本的整理,以及传世献的校勘、《汉语大字典》的修订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在起步时就为“中体西用”说“误导”,陷于“体用两撅论”的泥潭,在其后的发展中一直排斥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应该回到“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而不是传统儒学,以“拿来主义”精神,吸取中外历史上一切有用的思想资源,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应当“终结”。而其“终结”是一种非尽善美的“完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全部哲学史聚集在其中”。由此而揭开了哲学消亡的序幕,也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一种新的“视屏”。  相似文献   

20.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