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或“后现代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传统的“主体性”;(2)批判理性至上意义;(3)批判崇尚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的传统形而上学;(4)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5)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庄子“人生得道”“逍遥游”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庄子“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众人才”观;庄子“因其固然”“游刃有余”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据学生全部实情施教的教育观。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人主义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人世间的纷争、冲突、乃至战争从未曾止息,其核心症结之一在于世人往往倾向于“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而不愿意从更为超越的角度看问题。庄子期望人们能够从自以为是、相与为非的如环无端的困局挣脱出来,提出“照之于天”即站在天道的角度观照世间万有、审视社会人生;如此一来,人们好像是站在圆心上,能够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自己则不会参与到或纠结于是是非非的纷争之中。庄子“照之于天”智慧提醒世人应学会相互尊重彼此天然存在的差异,不应把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念直接或简单等同于普遍价值,而且,族群与族群或人与人之间不要总是“以邻为壑”,不应总是想着要战胜、消灭对方,而应与人为善、相互珍爱彼此的生存权力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否则,人类必将整体性地错过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谐世界的建构也终将停留在空想中。  相似文献   

7.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与郭象、支遁的“逍遥”论相比,庄子的“无待逍遥”是“无己”、“无功”、“无名”;而与之不同的郭象的“足(适)性逍遥”只求“安于性分”;与之相近的支遁的“任心逍遥”则讲求“至人”“无待”。庄子的“逍遥”观对我们有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以探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层心理原因,得出庄子逍遥游思想是对现实从精神上的一种超越,庄子建构的理想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1.
《语文世界(高中版)》2009,(4):F0003-F0003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文物论) 这是庄子的名言,后来的人因这两句话悟道的也很多。庄子归纳“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念。“心物一元”绝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可以说是纯粹的唯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唯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论析后世思想家注《庄》来讨论思想史上的“庄子影响”问题。文章认为.“庄子影响”是通过后人对《庄子》的接受、理解和阐释实现的,由于这一接受活动必然地经过“视界融合”过程,因而“庄子影响”就不是单向的和绝对的,它在思想史上表现为一源多流也就是必然的。所谓“庄子影响”问题的实质,乃是接受者对《庄子》思想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重点推荐     
《阅读与鉴赏》2003,(10):1-1
《庄子》一书辞趣华深,纵横跌宕,奇气逼人,无所羁绊,开浪漫主义的先河。李白称其“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鲁迅称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林语堂更把他当作幽默的始祖。庄子言论之玄妙,思想之超脱,令人瞠目,使人汗颜,让人不知所措。难怪刘典说:“古今真懂庄子,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典,第二个是庄子本人,其余半个……。”本期有关庄子的三篇章,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庄子,了解庄子。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不仅在总体思维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系统和主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某些本质的一致或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事实联系或学理联系。所有这些“联系”、“一致”或“相通”都清楚地表明:庄子诗学思想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秘密来源”。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学派著作汇编《庄子》,对后世影响极大。时至今日,庄子余风犹炽;甚至远渡重洋,连美国也掀起了“庄子热”。大约由于庄子主张出世吧,他的传记材料流传后世极少。《史记贿一篇《老庄申韩列传》,内含“庄子小传”,似乎是聊胜于无.两汉而下直到今天,研究庄子身世的人,无不牵《史记·庄周传功圭桌.但是,这篇“庄子小传”实在出于附会,不足信据。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且把太史公撰写的“庄子小传”全文录之如下:“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  相似文献   

17.
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无用”,指无用于暴政。“之用”,指保全自身。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无用之用是应付暴君乱世的权宜之计,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选作高中教科书(必修)第四册课文的,只是全篇的第一部分,但却是全篇的主体,相对完整地反映了“逍遥”这一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美国营养学协会的一项新的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认为营养影响他们的健康,但只有40%的人完全按照健康的食谱进餐。营养教育家贝蒂·诺林说:“幸亏报告中提及的合理营养的这些障碍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方式、口味和偏爱对日常饮食作一些更改来加以解决。”调查应答报告了实现健康进膳方式的三大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担心放弃偏爱的食物(40%),其次是对营养研究与报告的不安与失望(23%),以及认为合理用膳花费太多的时间(21%)。放弃偏爱食品的担心或许反映出有“好”和“坏”食品的神话。食品专家提出,食品不应标上好或坏的标签,医…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顺“道”而为,就是游于世间。在庄子的思想中,“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包含了理解因何而生与顺应为何而生的含义。一方面,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知识的辖制,从世人逐利争名的世俗生活中归隐;另一方面,人也要从理解自我的过程中明晰人生追求的方向,从知、行、意三者的统一规划自己的生活。因此,从个体、群体交往以及人与自然交往三个层级叙述庄子的游世之学,以挖掘庄子思想之于现代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