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在北宋被尊称为"今之韩愈"。由天圣起步,庆历奠基,至嘉祐辉煌,欧门趋于兴盛,古文空前繁荣,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早在徽宗时,米芾对苏轼就有"文比欧公"的赞誉。南渡以后,苏轼更成为年轻士人尊奉的耀眼明星,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皇宋文鉴》、《崇古文诀》、《文章轨范》等精心选文中看出。"惟宋文章,曰欧与苏",这是南宋士人的共识,表明了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显示出南宋人对包含文学、史学、经学等研究成就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欧学与苏学的倾慕。宗欧与宗苏是对欧、苏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风的确认,也是对欧、苏推崇创作自由、倡导不同风格发展的确认。这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文创作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完)》、《古文浅释(工之侨献琴)》、《古文浅释(弄猴)》、《古文浅释(赠赵良冶序)》、《古文浅释(卖油翁)》、《古文浅释(观渔)》、《古文浅释(祭鳄鱼文)》诸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4.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完)》、《古文浅释(工之侨献琴)》、《古文浅释(弄猴)》、《古文浅释(赠赵良冶序)》、《古文浅释(卖油翁)》、《古文浅释(观渔)》、《古文浅释(祭鳄鱼文)》诸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5.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辞"和"用",所选辞赋皆存"韵格"。姚鼐《古文辞类纂》大量选录辞赋,体现了古文家的辞用意识,使"古文"发展为"古文辞",以选本方式实践了融通文体、超越义法、重视境界等"古文辞"思想。  相似文献   

6.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7.
肖丽姬 《新教师》2020,(2):49-50
小古文,指的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易文言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相较以往版本,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小古文"的编排大幅提前,在三年级上册就开始编排了。如何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如何让学生品味其语言之精妙、意蕴之丰富,从而爱上小古文?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谈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等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9.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等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10.
李服其人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有这样的句子:“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李服其人者谁?在《古文渊鉴》、《古文析义》、《古文翼》以及常见的《古文观止》中,虽有选文,但都没有加注。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2013年第3期刊有宋桂奇先生的《"无独有偶"并非"多用于贬义"》一文(下面称之为《宋文》),该文引述了《现代汉语词典》对"无独有偶"的释义:"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和《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某种(按:《宋文》引为"某些",意思有所不同了)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用于贬义."接着,《宋文》对"无独有偶"、"多用于贬义"表示了不同看法:"‘无独有偶’自面世以来,就一直是褒贬兼用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它‘多用于贬义’呢?"——即"无独有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相似文献   

12.
简朝亮以为黄帝以前已有《尚书》,认为《尚书》是指上古之史书, 《尚书》不独百篇,兼及记言记事之体,孔子没有删《尚书》,分析伏生本《今文尚书》、孔安国本《古文尚书》、杜林本《漆书古文》、梅赜本《孔传古文尚书》中的核心问题,简朝亮是以东汉《古文尚书》为真《尚书》而作出以上判断的.  相似文献   

13.
知新而温故     
上期的主持人语,题为"南渡北归,慎思明辨";巧合的是,本期"六朝研究"专栏所刊宋艳梅的《空间转换、家族发展与区域社会——以关中郡姓南迁北归为中心》,讨论的正是永嘉乱后关中郡姓的南渡北归。从表面上看,宋文不属于细节考证之作,其实,宋文的宏观立论,仍是基础于"慎思明辨"的细节考证的——我所指导的宋艳梅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晋隋之际关中郡姓的播迁与发展》,篇幅即约16万字。而取精用宏的这篇《空间转换、家族发展与  相似文献   

14.
唐代重视诗赋取士,宋代取士凭经义策论,唐诗宋文因此繁荣。《全唐诗》收录唐代诗歌近五万首,较之有《诗经》以来到隋朝的一千六七百年间的诗歌总量还多几倍,唐诗在内容上的广泛、丰富,风格、流派的多姿势彩,社会历史影响之深远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唐之际,韩愈、柳宗元首倡“古文运动”,到北宋嘉祜年间,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父子更使这场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运动发展到高潮,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优良传统而又有新发展的“古文’取代绮丽华艳的文风,使敦朴求实、平易畅达的清新文风占领文坛。北宋一朝,人才鼎盛,前所未有,是政治…  相似文献   

15.
在吕祖谦《古文关键》之后,南宋后期陆续出现了多种性质相近的古文选评本,其中,楼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与谢枋得的《文章轨范》最具代表性。本文以为,《古文关键》和《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可谓中国散文评点的"一祖三宗"。三宗继一祖而起,各有继承和发展。《崇古文诀》以文法为中心,是文章家的评点;《文章正宗》以义理为中心,是理学家的评点;《文章轨范》则文法与义理并重,是传统文士的评点,它们三足鼎立,代表了古文评点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韩愈、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他们的多篇文章。在他们的文章中经常提及"古文"和"古道",如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17,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相似文献   

17.
在伪《古文尚书》的辨伪史上,朱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吴棫之后,发表了不少关于伪《古文尚书》的疑辨意见。后来学者在论及朱熹考辨伪《古文尚书》之功时,却往往只看到朱熹大胆的疑古勇气。实际上朱子对伪《古文尚书》的证伪是非常全面具体的,本文撷取朱子《文集》和《语类》中的吉光片羽,将朱子对《古文尚书》及《序》、《传》的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王禹偁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欧苏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性格、仕途等因素的限制,他并未像欧阳修等人那样成为一代文坛盟主。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收录500多个古文,开启字书传抄古文的先河。《类篇》为宋代官修字书,继承《说文解字》的传抄古文传统,收录古文900多个。我们通过对比这两本字书中所收录的"古文",比较汉代古文和宋代古文内涵和外延,从而构建宋代古文观。  相似文献   

20.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