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社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矛盾直接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与自然的矛盾。扩大再生产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扩大再生产必须走内涵式道路。人的生产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的。精神生产是推动社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阿基米德点”。科教兴国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正>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提出人类必须有福同享、保护地球、考虑子孙后代。人类不能对后代竭泽而鱼,人类选择生存的方式要充分尊重并不得超越自然的承受力。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与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休闲学: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休闲不仅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标志着人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意味着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转向“消费———生产”模式,预示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的发展。休闲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休闲以独有的文化意蕴诠释着人的崭新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存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项具有实质内容与深远意义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人类社会运作模式的自主性的和整体性的变革,而且必然还包含着并要求具体体现为人类社会诸主体的生存观念的重大变革,这就是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生存1”)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 生存观念(“生存2”)。传统的唯经济发展观之所以只能从“生存1”法理解人的生存,在于其人的假设是“经济人”与“动物人”,而可持续发展之对应于“生存2”,就在于相应的人的假设是“全面发展的人”,也只有从“全面发展的人”所蕴含的“生态人”去理解,“生存1”才能得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理解。所谓“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中的“生存”也需要从“生存2”去理解,发展只是实现生存的手段,“生存2”才是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振兴道路所指向的目标绝不只是“生存1”,而是“生存2”。  相似文献   

5.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坚持生命教育观、和谐教育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价值观、多元主义教育观,从而担负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面向未来,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可持续发展及其思想内涵联合国 1 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 993年又作重要补充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共同宣言 ,其思想内涵包含 3个方面 :在人与资源方面 ,保持资源永续利用 ;在人与环境方面 ,建立生态文明 ;在经济与社会方面 ,提高生活质量。可见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 ,均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要及时渗透并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育尹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而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是90年代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并付诸行动的一种全新发展观,是本世纪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它的核心是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工业明和人类自身繁衍所引发的生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它强调应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人们在共同生活中除了考虑公正之外,还需要给弱者以关爱。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道德用于优化人际关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之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步摆脱了物质的控制,其主体性本质日益显现,开始由“手段”走向“目的”,人本身的发展与完善成为社会发展之根本。为使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更加温馨、充满关爱的合作关系。因而,以关爱取向建立道德关系,是社会发展对道德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战略的共同选择;当然,这也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位”。而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养成,则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探讨可持续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二者的关系,摸索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去培养适合当今社会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观念迄今为止 ,人类社会的发展观经历了从重视“经济指标”、“综合社会指标”到“社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嬗变。重视经济目标的发展观本质上是“以物为中心”的 ,特别重视发展的经济指标却忽视了社会整体的综合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 ,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并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物质与精神、科学与道德的冲突。重视“综合社会指标”的发展观本质上是“以社会为中心”的 ,特别重视社会各系统的均衡和谐发展却忽视了人的发展。“社区发展观”是“以人为中…  相似文献   

12.
洪玫 《中国教工》2010,(11):12-1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阐释有新的内容。 首先,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最大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斯大林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阐发。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发展生产是达到客观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手段是体  相似文献   

14.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体包括: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生命生产的形式,劳动也是个人生命生产的形式,二、人在社会合作中生存。主要体现:社会合作是人类自我保存的方式;社会合作是人类劳动的方式;社会合作是满足个人多方面生活需要的方式。三、人在社会环境中发展。1.人类意识和智力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个人知识和能力是社会文明成果向个人的内化与转化。  相似文献   

15.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体包括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人类生命生产的形式 ;劳动也是个人生命生产的形式。二、人在社会合作中生存。主要体现 :社会合作是人类自我保存的方式 ;社会合作是人类劳动的方式 ;社会合作是满足个人多方面生活需要的方式。三、人在社会环境中发展。 1 .人类意识和智力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 .个人知识和能力是社会文明成果向个人的内化与转化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创设的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特殊环境,具有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属性。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就是对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或者说是人的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新课程与教学在传统特别注重人的社会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价值。以人为本,把生命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现实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生命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行动转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保障是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其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要。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一般由社会经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组成。它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尽量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础。因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方式和满足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结实 《成才之路》2009,(24):85-85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其实质是人类在对工业化运动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协调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模式上的理性选择。选择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以做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它既不是单纯经济持续发展或社会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保持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体育界和旅游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并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这是很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动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  相似文献   

20.
生产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广为流行的观点应为前者,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支点,非其它社会形态所有。我们认为,生产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规律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特定阶段,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它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一起交织作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形态,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