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陈瑶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75-178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忧郁自我检测表对贵州省凯里市某中学高三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应对方式、人格和抑郁在不同性别、文理科、父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高三学生的抑郁和神经质得分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088,p<0.01;t=3.061,p<0.001);(4)高三学生的抑郁除了求助因子外,与应对方式的其它因子都显著相关(p<0.01);除了与人格的内外向因子外,与其它因子均显著相关(t=0.422,p<0.001;t=0.527,p<0.05);(5)应对方式的退避因子和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中常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并且人格中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480名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和人格进行调查,探讨高职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结果发现:①不同性别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概念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②高职生自我概念的总分、道德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满意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③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人格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p<0.05);④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苏某高校883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男大学生的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P<0.001);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及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显性自恋人格与隐性自恋人格中的自我钦羡维度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P<0.001);显性自恋人格、隐性自恋人格均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恋对心理异常总体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绍兴市某高校的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倾向于内部归因,并在专业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在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归因方式各维度(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归因)都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努力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选择无锡市某高中对1775名学生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跟踪调查,并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调查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及其应对方式,并研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与归因。研究发现:高中生应激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压力、自身压力和教师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压力;高中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的主效应显著,应激源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员工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国版简式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和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倾向性依次为:预期、压力与放松、身体状况、回报与目标实现、环境与他人情绪、他人态度与评价、运气;EPQ-RSC分量表与各归因因子的相关显著,揭示了人格与人际交往中情绪归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特教学院121名听障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应对方式特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样本组中听障大学生焦虑的平均得分为47.81±7.46,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4.9%,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听障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4个应对因子上存在年级差异.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有一定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退避对听障大学生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修订了《员工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问卷》,并将其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国版简式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和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倾向性依次为预期、压力与放松、身体状况、回报与目标实现、环境与他人情绪、他人态度与评价、运气;EPQ-RSC分量表与各归因因子的相关显著,揭示了人格与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归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28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初中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现状以及两者的相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归因方式在性别和户籍所在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心理弹性中的积极认知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存在相关,其中,内控性与心理弹性存在正相关,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与心理弹性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学业自我妨碍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和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问卷对50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②学业自我妨碍在性别(t=0.037,P0.05)、家庭住址(F=0.370,P0.05)、年级(F=1.011,P0.05)和父母教养方式(F=0.79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③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败外部不可控起正向预测作用,成功内部可控和失败内部可控起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内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低,外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对2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应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消极应对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人格各维度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人格的外向性、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对积极应对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行事风格还对消极应对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心理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EPQ、SCL-90对高职院校1300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外向性与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一些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心理症状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和精神质与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心理症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得分呈显著负相关,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Parents' marital conflict styles were investigated as mediators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dysphoria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symptoms. A community sample of 267 children, ages 8 to 16, participated with their parents.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were made of parents' interactions during marital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Questionnaires assessed parents' dysphoria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marital discord, in particular, depressive conflict style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dysphoria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Furthermore, whereas for dysphoric mothers, depressive conflict styles partially mediated the links with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for fathers, depressive conflict styles fully mediated the links. Destructive and constructive marital conflict were associated with parental dysphoria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spectively) but did not mediate the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西3所地方师范院校90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性别差异;不同婚姻状况、年龄、教龄和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在应对方式不同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家庭环境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运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16P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55名医科大学新生进行研究。结果:1.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有显著差异;2.家庭的组织性、知识性、道德性、亲密度和独立性好,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的人格因素得分较高;3.亲密度、知识性、成功性和娱乐性好的家庭,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较多;4.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性差的家庭,学生消极应对方式较明显。结论: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我们应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长沙地区军校学员的性格倾向对应付方式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了587名军校学员进行抽样调查,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和《莱曼和科尔斯太特的内向、外向、中间人格对照表》进行施测,结果为:(1)不同性格倾向的大学生在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自责几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性格倾向军校学员中,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某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性格倾向的军校学员多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方式应付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应付方式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和人格量表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中的某些维度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和人格健康预测作用显著。大学生的精神卫生和人格健康会受到其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学生工作者可以把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作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对9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相关显著,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外向性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调节高兴情绪效能感与调节焦虑情绪效能感对应对方式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问卷法对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主地区的932名大学生的62项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该地区的大学生面对生活事件时的应对方式依次主要是: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女生比男生更多的采用求助和退避、忍耐等应对方式,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多的采用自责的方式而非贫困生更多的采用求助的方式;随年级的升高应对方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较为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