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晓红 《学语文》2006,(1):48-48
“处”是敦煌变文中的一个高频词。钛目乾连冥问救母变文》中18段韵文,有15段用“……处”句式作为引导,如“吸着和尚化为灰烬处”:《降魔变文》有16个“处”字句,如“舍利弗共长者商度处,若为——”。另如《王昭君变文》:“乃哭明妃处,若为陈说。”《李陵变文》:“李陵共兵士别处,若为陈说。”《张义潮》:“汉将雄豪百当千处。”《张淮深》:“不觉流涕处,若为陈说。”《汉将王陵变》:“二将斫营处,谨为陈说。”  相似文献   

2.
在与不在     
《小读者》2003,(4)
父亲为了了解女儿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一次他问女儿:“自习课时,班里有多少人?” “如老师在,共36人。” “那么,老师不在的话,就有35个人啦?” “不,如老师不 在的话,就一个人也没有了!”在与不在  相似文献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5.
赵继发 《语文知识》2003,(12):21-22
“结发”这个词在古代诗文中经常用来代指“结婚”,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剪灯余语·长安夜行录》:“自从结发共糟糠,长能举案共薇蕨。”白居易《太行路》:“与君结发未五载,忽从牛女为参商。”  相似文献   

6.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7.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类比联想。平几不少证题方法,可“类似地”用于立几中,如“求证平行六面体四条对角线交于一点且各自被此点平分”,可用平几中证若干条直线共点的方法:先证其中两条交于O,再证其他也过O,就行了。又如证空间四边形有关题可类比于平面四边形考虑,受“面积证题术”启发,可用  相似文献   

9.
何家荣 《学语文》2002,(3):44-44
“同义手段”是修辞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同义手段的选择甚至被认为是修辞的基本内容。在言语活动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重视,就是几种同义手段同时运用,我们把它称为“同义手段的共现”,简称“同义共现”。如莎土比亚用一组意象群来赞美哈姆莱特的优秀品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娇花,时流的明镜……”这一连串相近的意象,合奏出哈姆莱特理想人性的优美和声,这就是同义共现现象。  相似文献   

10.
做一个明智的人,我们应该如水一般地随遇而安;做一个有灵性的人,我们应该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做一个浪漫的人,我们应该拥有似水的幻变,将生命演绎得丰富多采;做一个进取的人,我们将“拍岸”的“惊涛”与“穿空”的“乱石”合奏,共演一曲生命的交响乐。人性如水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于”和“於”共出现384次(不包括序文中的)。其中52次出现在完全相同的句子中。《诗经》305篇。因版本不同,个别篇目的个别语句也不完全相同。如《鲁颂·有駜》第三章“诒孙子”一句,有的为“诒于孙子”。这就影响到“于”和“於”字数目的准确性。所好多一个少一个例句,对语法规律的描写影响不会很大。 在这384个“于(於)”字中,“於”共出现54次,“于”出现330次。这两个数字并不准  相似文献   

12.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13.
张抗抗的散文《有家真好》,不但结构美、语言美,更具有哲理美,读后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一、段落匀称结构美本文共四段,可以大致看作四个排比段,每段开头都用“家,是……”的格式,把“家”说成是“房子”、“汽车”、“大树”、“音乐”,赋予“家”以特定的含义,然后再作形象的阐释。这些优美的语句,就是“家”中四个亮丽的“房间”,让人进入每个“房间”都有明亮舒坦之感。二、如话家常语言美本文从各个方面向人们阐述了人生哲理,丰富了“家”的内涵。如此深奥的道理,作者是用如话家常般的语句表达出来的。如文中用的“父母”、“孩子”、“…  相似文献   

14.
中算史上第一个不定方程是《九章算术》方程章第13问的“五家共井”题: “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绠不足,如乙一绠;乙三绠个足,如丙一绠;丙四绠不足,如丁一绠,丁五绠不足,如戊一绠;戊六绠个足,如甲一绠。如各得所不足一绠,皆逮。问井深、绠长各几何?”这里“绠”(音géng)是汲水用的绳子;“逮”(音dài)含及、到之意,是下文“逮井”的略语,“逮井”即到达井底水面。本题的意思是说:有甲、乙、内、丁、戊五家共用一口水井,不知它有多深,现在用这五家的汲水绳来测它的深,如用甲汲水绳的2倍去测还少乙汲水绳的长;用乙汲水绳的3倍去测还少丙汲水绳的长;用丙汲水绳的4  相似文献   

15.
《西门豹治邺》中“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一句,各书注释颇不一致。句中的“共粉饰之”的“之”是代词,有的注本认为指代“婚嫁的场面”(《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辽宁人民出版社)这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从上下文来看,“之”显然是指代被“娉取”为“河伯妇”的“小家女好者”。值得讨论的是,“如嫁女床席”到底作何解释?有的注本译为“……大家都来打扮她,象出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辽宁教育学院《古代诗文选读》);“……给小女梳洗打扮,象真要出嫁闺女一样。准备好床席,让小家女坐在上边……”(吉林人民出版社《古诗文讲读》)显然,为求语意顺畅,这些译文均不惜改变原句的语法、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蹴而就,何不从“三心二意”入手呢?“三心”指的是疑心、安心、众心。(1)疑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己如能拥有一颗善疑之心,那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熏陶,何不在每节课中设置一个“师生共疑”的环节?当然,教师“先要会疑”,学生  相似文献   

17.
近日看中央电视某台,发现该台屏幕上出现的字幕常将“截止”与“截至”混为一谈。如:中国大陆自2003年初发现非典型肺炎以来,截止3月31日共报告非典型肺炎1190例.其中广东省1153例;截止4月7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丧生的美国士兵人数达到81人。这两例“截止”都应改为“截至”。要弄清其理由,就必须区分“截止”与“截至”。  相似文献   

18.
一些教师对背诵不够重视,尤其是不重视背诵的训练。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背诵;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在“小学阅读课十要”中指出:“要让学生背诵指定的课文”,“背诵要作指导”。而现行教材中指定的背诵量本来就少,如第九至十二册课文共28万多字,要求背诵的只有6千多字。因此,我们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教学效果起负作用的消极体态语言 .如 :“法官进课堂”、“镜口窥学生”、“脚印印墙上”、“小事动怒容”、“尘沫共飞舞”、“眼睛盯门生”、“食指点学生”、“倒背双臂踱”等 .作者剖析了其产生原因及危害 ,提出了纠正对策 .  相似文献   

20.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