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婧 《现代语文》2014,(10):95-96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一体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学有其自身的本性与逻辑,要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就要弄懂教学的本性与逻辑,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一、教学的本性 教育就是把动物的人育为精神的人,将动物的人培养塑造成有文化的人。[1]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境界不断得到提高,生命不断延续的过程,这正是教学的本性。对这一本性进行细化即是发展性、差异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人是符号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分类的动物,这些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生命特征与符号、概念思维联系起来的论断,在学界已有较高的认同度。如果这些定义可以成立,那也可以顺理成章直截了当地说:人是语言(广义的语言,含言语)动物、文字动物。因为,人运用的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的思维的本体和载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言说,因为言说是我们的本性。它并非首先源于某种特别的意志。有人说,人是靠本性而拥有语言。这把握了人与动植物的区别,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这一陈述并非意味着人只是伴随着其他能力而也拥有语言的能力。它是要说,惟有言说成为人的生命存在。作为言说者的人是人。这是洪特堡的话语。”人本能地具有言语的需要,言语需要——说和写——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李丽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128+130-128,130
教育所要确立的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而所谓的生命意识就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体验生活,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也是大学外语教学探求根本寻求回归之路的航标。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5.
胡凡中  刘效莉 《师道》2008,(4):38-39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6.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思想,思想是人生命的意义。作为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更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者去反思教育过去、分析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探究教育未来。这项使命,只有酷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完成,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能胜任,也只有胸怀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人才能做好。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更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涵盖着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思维本性(主体性”。人的本质在教育学层面上表现为人的素质,即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主体素质。人的自然素质和主体素质都不能够 孤立地存在,需要融合于人的社会素质之中。因而人的社会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人的社会素质具有现实性和中介性,它包括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两个基本方面。教育的功能就在提升人的自然素质和主体素质并将其消融于人的社会素质之中,完成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调适与过渡,促进人的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性关爱:现代教育的呼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关爱是现代教育的呼唤。让现代教育充溢着人性关爱 ,其根本要求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用“心”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 ,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 ,让学校教育成为人的精神家园 ,这是现代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无论是从教育的实际需要 ,还是从教育的理论追寻 ,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发展的要求 ,还是从现代教育方式的转换来看 ,人性关爱都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人性关爱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人性关爱是人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来源于动物中的一个物种 ,其生命活动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 ,生物因素是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生命个体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自由权利的获得与运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以自由是人之本性为立场,深度诠释了幼儿自由的本质内涵,论述了幼儿教育活动中自由的应然表现,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妨碍幼儿自由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教育实现幼儿自由的保障条件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应该首先从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求。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个具有完成性的存在者,它的本能就代表了它的全部属性。而人则不然,人的发展,人的本性,可以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塑造。人的一切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定向引导下形成的。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人并不知道自身该如何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的关系状况是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首先在于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理应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与融合,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却存在着实质性差别,社会主义是二者走向完美统一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谈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促使个体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个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生命存在、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5.
人的存在具有一种禀赋价值自主与教化自觉的"存在逻辑",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本体性关联:价值教育因人的存在而发生,人的存在随价值教化得以生长与扩展。人的存在的自觉性、多维性与未成性,使得价值教育得以扬弃人的自然生命、个体生命,实现朝向文化生命、历史生命的超越。奠基于人的存在的"价值本性",价值教育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确然性基础,人的存在也因与价值教育的相因互成,展现出特有的自我选择、自我教化和自我提升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6.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教育导刊》2008,(5):26-27
生命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我们德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未来社会不仅需要聪明智慧、道德高尚的公民,更需要身心健康、人格和谐、具有较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这样才能为人的终身幸福、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是处于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是具有多种需要、能力和具有发展可能的人。正在到来的是一个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是儿童成长甚至生存的一种形式。“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教育从本性是“成”人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有些所谓的教育,实际上是在打着教育的旗帜做着伤害儿童的勾当。这里我把这种行为称为“伪教育”。伪教育是伪装过的。戴着神圣徽章,潜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德国经济腾飞的关健,不是因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技术的劳动者,而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合格公民。”这句话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证明,职业教育不是狭隘的一技之长教育。中国职教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曾说过,职业教育具有“人本性”目标,即在获取技能、知识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发展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力、发现人的价值,从而塑造一个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那么。作为职校基础课的德育课,该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体现“人本性”目标,为就业服务,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服务是德育课改要担负的首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